本版导读
森林锐減 栖息地破碎化
我国野外大熊猫生存仍受威胁
据新华社电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刚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国宝”大熊猫的野外生存目前仍然面临着威胁,这种威胁主要来自森林的锐减和栖息地的破碎化。
成立于1961年的国际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是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环保组织,大熊猫是这个组织的形象标志。
报告指出,在大熊猫生存数量最多的四川省,其栖息地面积在1974年到1989年间就减少了一半。1999年在四川省青川县的试点调查发现,这个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自1987年以来减少了30%。
作为WWF中国大熊猫保护项目的前任负责人和报告的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吕植博士认为,栖息地破碎化对于大熊猫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因为其食物完全来自高山地区不同种的竹子。它们必须能够迁徒以适应竹子开花死亡的生长周期。
“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道路建设、居住点的扩大等造成了其种群之间的交流受阻,小块、分裂的大猫熊种群将面临近亲交配的危险。这会导致它们对疾病抵抗力的降低、对环境变化适应力的减弱和繁殖率的降低。”吕植说。
这份报告在驳斥了大熊猫“交配有问题”的观点后指出,野外研究证明,虽然大熊猫在圈养条件下可能生活得更长,但野生大熊猫的繁殖成功率要远远高于圈养种群。在自然状态下,所有的成年雌性和雄性野生大熊猫都能参与交配。而1999年11月的大熊猫谱系记录表明,只有28%的圈养成年大熊猫能够繁殖。
“栖息地的保护应该是大熊猫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位曾经长期在野外跟踪大熊猫的专家强调。
“大熊猫的祖先曾经远至缅甸和越南北部,目前大熊猫只生活在甘肃、陕西和四川省的5个山系。近代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源于栖息地的丧失。同时,针对其他动物的偷猎时常会造成大熊猫的死伤,这对于小种群有很大的威胁。”另一位作者伊丽莎白·凯姆说。
据悉,我国野外大熊猫估计约有1000只左右。1980年,WWF就开始在我国进行大熊猫的野外保护工作,并支持了第二、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