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冬末春初警惕婴幼儿“川崎病”
本报讯 冬末春初,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增多,省医院儿科在接诊患儿时发现,有的患儿症状与呼吸道感染十分类似,但使用抗生素、退热药后发热仍持续不退、伴有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这不是普通的感冒,而是患上了“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的发热性疾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并命名。该病病因不清,多于春冬流感流行季节发病,以4岁以下婴幼儿为多,急性发热起病,约半数以上患儿伴有咳嗽,流涕,腹泻,口腔粘膜明显充血,轻症多于7-10天退热,早期往往误诊为呼吸道感染。故应与感冒特别是流感鉴别。
川崎病最严重的是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发病率约为13-20%,冠状动脉炎伴有动脉扩大或动脉瘤形成以及血栓梗塞而引起猝死。常于发病1-6周出现症状,也可以迟至急性期后数日甚至数年才发生。川崎病所致的心脏损害已逐渐取代风湿性热成为儿童期主要后天性心脏病之一,所以在冬春流感流行季节,病儿出现类似感冒样的发烧、皮疹等上述症状,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 (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