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企业改制仅3年时间,却一亏再亏,濒临破产。那么,公司董事会和董事长该不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负责呢?企业在改制后,如何真正依法运作,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大荔油脂厂的事例,发人深省——
企业烂完了谁来负其咎
企业改制经营3年来,一亏再亏,已到了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境况。公司广大股东、职工对此群情激愤、怨声载道。他们强烈要求查明造成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追究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就此问题,记者近日赴大荔县进行了采访。
据了解,改制前的大荔油脂厂还是一个盈利企业,可改制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后的3年时间,却亏得一塌糊涂,到目前已停产大半年之久。公司原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化敏认为,造成企业亏损的客观原因在于,企业是在不成熟的条件下仓促改制的,企业领导班子起初对《公司法》、股份制企业一无所知,经营观念转变太慢;而主观原因则是领导班子的问题,领导班子的问题又主要集中在董事长身上。
1999年初,职工发现改制经营已一年多的企业实际上账面亏损74000元,潜亏67万元,一时群情哗然。职工认为,造成企业1998年亏损的根本原因是收购棉籽质级不符。据统计,这一年收购棉籽750多万公斤,其中个体户630多万公斤,但个体户的棉籽质差价高。而董事长在没有和董事会其他成员商定的情况下,制订了一条符合个体户意愿的“扣杂不降等”的协议,给企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此后,企业亏损的势头不仅未能遏制,而且一亏再亏。1999年企业亏损121万元,2000年亏损150万元。据渭南同鑫有限责任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于今年1月13日对大荔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所作的审计报告,1998—2000年,公司少提折旧74万元,少提职工福利费21万多元,少提贷款利息50多万元,实质上已是资不抵债,到了破产的边缘。
就企业亏损的原因与问题,公司广大职工、股东多次质询董事会和董事长。但董事长认为董事会对企业经营亏损没有责任,而自己也按公司章程尽到了董事长的职责。
而职工、股东则认为,3年来,董事长参予了公司的主要业务,理应对公司目前的现状负责。企业改制3年来,公司管理一片混乱,不仅党组织和工会形同虚设,连监事会也形同虚设。2000年3月,董事长主持召开董事扩大会,干脆宣布免去了时任监事会主任王爱玲的职务。
今年2月,在董事换届会召开前夕,董事长宣布冻结公司账面上的现有资金。同时,董事长给财务打了张白条,将公司仅有的16万元的两张存单全部由个人提走。此举立刻在公司上下掀起轩然大波,职工、股东议论纷纷。
面对如今已是烂糟糟的企业,职工、股东感到痛心也感到愤懑与茫然。他们搞不明白本不该亏损的企业为什么这样快就垮掉了、烂完了,企业亏损的真正原因究竟何在,这其中就没有人为的因素吗?而又有谁该对这一切负责呢?难道企业改制都3年了,《公司法》还是一个遥远的梦吗?
■本报记者 辛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