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倾斜的信用之厦
目前,社会经济活动中信用不足现象随处可见,诸如藐视规则,违反契约,出尔反尔等等,严重影响着经济主体企业的活动频率、交往深度,更影响着社会生产和消费不足。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信用,信用关系有序化、规范化是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如果经济活动失去信用,那么,公平合理的经济秩序就变会被搅乱,正常健全的经济活动就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
不守信用,首先表现在生产经营者不守信用,产品质量差,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城乡角落。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日前抽查北京、上海、广东和重庆四省市的25家商业企业经销的91种木制家具,合格率仅为57.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负责人说,抽查合格率低确实令人忧虑,30%的产品在出厂之前不合格,流通领域的合格率还要低于生产领域5-10个百分点。国家启动内需的政策收效不明显,除收入预期趋少和支出预期过大外,与商品质量低劣有很大关系,许多消费者因慎于质量问题,已变得不敢问津某些产品。
其次是企业之间信用缺乏,信用结算方式受冷落。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企业之间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密切,但由于受信用不足影响,生产经营者之间互不信任,影响着交换协作的效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交易规则不健全,资金绝对不敢轻易出手,货也不敢随便发出。买方害怕资金被骗,卖方担心货发出之后难以收回资金,因此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买方坚持货到付款,卖方坚持款到发货,双方互不信任,生意只好告吹。在最近几次全国性商品交易会上,很多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肯采取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交易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而在发达国家,企业间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80%以上,纯粹现金交易越来越少,已进入无现金社会。不言而喻,信用不足已严重束缚了经济活力。
不守信用还表现在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严重,赖账似乎变为正当合理了。在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之间的逾期应收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我国这一比例达15%以上,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涉及信用的经济纠纷、债权债务案件以及各种诈骗案大量出现。经济往来中不讲信用,拖欠成风,既破坏和阻滞了正常商品交易,又降低了整个社会经济效率,更为严重的是助长腐败现象蔓延,为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提供了保护屏障。
另外,逃废债务成风,变着法儿“掏”银行,也是不守信用的常见现象。一些企业利用多头或异地开户逃避贷款银行对企业资金的监控,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借企业转制承包破产之名,掀起逃废银行债务的浪潮,玩起“金蝉脱壳”的把戏。
“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信用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远航的风帆,信用的好坏决定企业竞争力的高低。一个企业事业受挫,跌倒可以爬起来再干,还有复兴的机会,而一旦名誉扫地,丧失信用,就永远翻不了身,因而尽快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应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刘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