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3月28日
综合新闻
02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一定要高大,但要在风雨中挺立,留下坚实如山的身影,请看——

巴山“道钉”郑天合

去年11月18日,安康铁路分局千余名职工聚集在安康殡仪馆,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兄弟、好朋友、分局工务分处处长郑天合告别。这也是该局建局以来,人们自发举行的一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追悼会。

11月16日上午,郑天合前往紫阳工务段权河车站组织、指挥更换道岔的途中,不幸因公殉职……

噩耗传来,许多人根本不信:他才37岁呀!

人们噙着泪水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呼唤着:“天合哥,你是我们的好领导!天合哥,你走得太早了啊!”

万源工务段位于襄渝线中段,管内100多公里线路,全部位于大巴山腹地。这里峰恋叠嶂,山大谷深。1983年,20岁的郑天合从北方交大毕业,初到这里,就遇上了泥石流造成的山体大塌方。他二话没说,放下行李,拿起铁锨,融入抢险人流中。

现场指挥叫住了他:“你是干什么的?叫什么名字?”

“我叫郑天合,学校毕业分到万源工务段,报到来的。”

现场指挥紧紧握住他的手,一再表示欢迎,并让他休息。郑天合摇着头谢绝了。

陕南多雨,每年夏秋季节,防洪抢险就成为头等大事。每当遇到险情,郑天合总是冲锋在前。

1989年秋,阴雨绵绵。线路多次被洪水冲毁。身为线路室主任的郑天合,整天忙于抢险,根本无法顾及有身孕的妻子。就在妻子临产的前几天,他好不容易抽空回家,还没与妻子说上几句话,就得知段管内多处塌方。段上没让他去抢修,郑天合安顿好行动困难的妻子,抓起雨衣,冲进雨中……

郑天合说:养路人就像把枕木与钢轨紧紧相连的道钉,能进三寸,决不松动半分。

1998年7月,已是西乡工务段段长的郑天合,得知管内五堵门至晏家坝区间遭受百年不遇暴雨袭击后,立即带人对线路进行巡查。列车中途停下,通信又中断,凭着多年的经验,他断定前面一定有重大险情,便立即往前跑去。果然,不到两公里处就有半座山体滑到钢轨上,他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修。七八个小时过去了,线路抢通了,可大伙怎么也找不到他,最后在一临时搭的小草屋里找到了他。郑天合躺在地上,身上盖着草袋,满脸烧得通红……

在安康铁路分局工作的17年里,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郑天合。

郑天合是技术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他把技术与管理融为一体,发挥出其技术管理的才能。

郑天合任万源工务段线路室主任时,发现管内石柱槽和宣汉区间高20多米、长100多米的无砟无枕试验桥,经20多年运营,所有的扣件都已松动,轨距变大,行车已很勉强。专家多次来考察论证,并做出改建预算,但因大型施工机械无法施展而搁浅。郑天合和其他技术人员对这座桥进行了上百次通车观察和研究试验,研制出既有高强度,又有相当柔韧性锚固配方,为国家节约近千万元投资。

1999年,郑天合任分局工务分处处长时,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在阳安线全面实行了线路养修分开的维护养护改革;在线桥段引进中型清筛机,进行线路大修;利用“天窗”全面推行小机群作业,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汉中工务段实行“养修分开”后,劳动生产率提高50%,职工收入增加20%,全段线路质量提高,并跨入铁道部“十星级”安全优质工务段。

郑天合整天忙碌在基层,一刻不停,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尽职尽责。11月15日,他到紫阳工务段组织更换道岔,一直忙到深夜。16日一上班,他再次查看了段安监室的工作,与他人坐上装满工具配件、干粮、劳保用品的汽车,赶往施工现场。可这次他再也没有回来……

郑天合去世的第二天,安康铁路分局作出“追认郑天合为好领导、好党员”的决定,并要求全体职工向郑天合学习,把巴山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柳江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