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生命不息 做船不止
船“痴”李宝顺扬帆入海
金色的龙首高昂,龙身很自然地伸展成船体,船头旭日东升,左右舷板黄河、长江之水奔流不息,甲板上一跳水运动员作鱼跃势,后面是长城的烽火台,三桅风帆,气势浩大。这艘颇具中国古今文化风采的精品仿真船,就是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退休职工李宝顺历时近两个月精心筹划设计完成的“中华龙船”,也是出自他手制作的第103艘仿真船。据李宝顺讲,“中华龙船”将赠送给国家奥申委,衷心祝愿北京申办奥运一帆风顺,圆满成功。
在中国,从古代的独木舟到现代核潜艇,船已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并且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船文化。
1985年夏天,自学完工业设计的李宝顺去烟台、威海、黄埔江等海边游览时,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船舰,心里有说不出的惊奇。同年5月4日,我国海军登上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首次出访亚太三国,从电视上看到这宏伟场面,李宝顺更是激动万分。随即他查寻有关资料,请教专家指导,用了一个月时间精制出一艘青岛113号导弹驱逐舰。
第一艘船的问世,使李宝顺大受鼓舞。他想如果能动手把古今中外颇有影响的代表性船舶都做成伪真缩精品,让全世界人民都能较系统地全面地通过观赏来了解船文化和世界历史,这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
此后的几年时间,李宝顺一门心思扑在了船身上,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刻苦钻研工业设计和船舰设计原理、制造工艺、材料性能等论著。为了较详尽系统研究船,他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收集整理船的文史资料、图片,先后投资30万元收藏到各种船资料1500种。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些对李宝顺制作仿真船打下了坚实基础。1998年初,李宝顺开始集中精力设计制作精品仿真船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西安市北郊徐家湾李宝顺的工作室里,记者被陈列的各种船舰模型深深吸引,有唐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讲经船、哥伦布探险船、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还有林则徐赴广禁烟抗英战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指挥战舰、党的“一大”南湖的游船、麦哲伦首次环球旅行的船,亦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船,个个形象逼真。这些经过精工雕琢的工艺精品真令人目不暇接。
据李宝顺介绍,在1999年的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上,他还把特别制作的郑成功战舰微缩精品赠送给了城运会。谈到对未前的打算,李宝顺不无自豪地说,愿在有生之年尽自己一切努力,将这些缩微精品,陈列起来办成一个“船文化博物馆”,让人们来观赏,来了解船文化。
本报记者 刘公望
题图左船是乾隆微服私访江南的船,右船是申奥的“中华龙船”,中是船痴李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