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意识流
□文/赵万峰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深深缅怀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巨人。从文学的角度看,现实主义是鲁迅的突出特色,然而其作品也不乏意识流创作技巧,这种手法开创了我国现代小说意识流的先河,很值得研究。
西方现代派意识流小说产生于20世纪20至40年代,当时社会经济危机、劳资危机,以及战争的各种创伤,使西方人普遍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这时,一些作家力求寻找一种能直接表现心态被社会扭曲的新手法。于是,意识流小说应运而生。这种写法把意识凌驾于现实之上,其形式就是“流”,随着意识的不同发展过程而自由变化表现颓废、绝望和悲哀的心理。代表人物是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等。
从《狂人日记》的发表时间看,它比西方意识流文学鼻祖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早四年。鲁迅自己也说,高尔基和托尔斯泰“对我的影响是很小的,倒是安得列夫有些影响”(冯雪峰《鲁迅的文学道路》)。就《狂人日记》的创作来看,除果戈里同名小说对鲁迅的影响外,安得列夫的《漫》等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漫》写出了人物精神恍惚状态下的印象、幻觉、错觉等,描写外部世界常常具有跳跃性、片断性,给人迷离恍惚、捉摸不定之感。鲁迅从他们那里继承了现实主义创作中夹杂意识流的写法。由此看来,鲁迅创作中的类似意识流的手法并非来源于西方意识流文学,而是借鉴了俄国果戈里、安得列夫等人的写法。
鲁迅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作品是以《狂人日记》为代表,在《呐喊》集中的《药》、《白光》,《彷徨》集中的《伤逝》、《秋夜》、《好的故事》等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其踪迹,这种手法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开创了一条新路子。但是,鲁迅作品中的意识流,是比较独特的,它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色彩,跟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意识流是有一些区别的。
首先,它不同于西方意识流小说中的颓废、绝望情绪,鲁迅意识流小说中充满了向上和战斗的气息。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狂人的意识活动把中国上千年历史贯穿了起来,把深广的忧愤渗透在狂人的意识之中,揭示了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使人们从麻木中惊醒过来。其他形象如涓生、刺树等等都具有比较深刻的现实主题,这些都和西方的意识流有着天壤之别。
其次,西方的意识流倾向于唯心主义,而鲁迅的意识流却遵从客观,体现了较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鲁迅笔下的狂人的意识显然不是什么本能冲动,它反映的是确有其实的客观。这样描写的结果就使这种意识流成为了社会化的意识流而非某一个人的意识流,它有代表性。
西方的意识流作者唯意识而意识,注重形式,而鲁迅的意识流有着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是对其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补充和完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不只是因为他的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还在于他的善于吸收别人创作中的艺术营养——鲁迅成功运用、改造意识流手法,为中国现当代作家树立了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