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18日
维权之页
03

三天前,手持利刃的陌生人警告他:告状没好下场。三天后的深夜,随着四声枪响,他家门上留下4个阴森森的弹洞。为了保命,一家人不得不离开了可爱而又可怖的家——

一个流亡职工的回家路

5月30日,有家难归的李成财,接到黄陵县店头镇公安分局局长打来电话:“老李,报告你个好消息,你的枪击案破了!”闻听此言,各种滋味涌上心头,李成财鼻子一酸,一时竟说不出话来。这一刻,他等得太久了。

入夜,一直处于亢奋之中的李成财平静不下来,辗转反侧整夜难眠。一年前那个可怕的夜晚,仍是那么刻骨铭心的清晰,随着四声枪响,子弹穿透了他家的防盗门,一个和睦的家庭从此骨肉离散……

1999年12月22日晚,居住在黄陵矿业有限公司家属区11号楼的李成财一家,和往常一样早早地睡下。约在第二天凌晨1时左右,他们被一阵枪声惊醒,他家的防盗门上留下了4个触目惊心的弹孔,其中三发子弹穿透了防盗门的铁皮,在墙上划了一道深深的弹痕,将卧室门上的玻璃也击碎。

被枪声惊醒的邻居,听到李成财一家的呼救声,纷纷打开灯,出来探望,开枪者早已逃之夭夭。整幢楼的灯亮了一夜,为这个不幸的家庭壮胆。李成财和孩子们拿着菜刀铁棍在客厅站了一夜。惊恐万分的小女儿拉着父亲的衣襟,不停地叫:“爸,咱们走!”天还没亮,惊魂未定的妻子带着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离开了家,不知下落。

对这次枪击案,李成财感到是蓄意谋害。在此前三天的傍晚,就有三个手持利刃的陌生人在家门口恶狠狠地警告他:你爱告状,没有好果子吃……李成财想:家里是不能呆了。他决定出走。于是,他像妻子儿女一样,含泪辞别了可爱但又可怕的家,在延安、西安、北京之间来回奔波,开始了凄苦漫长的上访告状之路。

退休前,李成财是黄陵矿业有限公司一号矿的职工。作为职工代表的他,在一次职代会上对滥发奖金、高价购买伪劣设备以及他所认为的其它一些腐败问题,进行了揭发,提出自己的意见。从此,他的生活没有了平静。

发奖金时,别人的名字都要被捂住,让他签字。事后才知,他比别人少发几百元。反映到公司纪委,也派人查过,就是不作处理。

1998年,李成财因工伤提前退休,但他没有因退休停止到有关部门反映他认为的腐败问题。而他的处境也越来越险恶。

1999年5月,一伙人冲进他在西安的住所,将室内财物洗劫一空。

李成财的大女儿晚婚,1999年5月黄陵县计生委就将准生证批下来,单位却一直说没办下来,让流产。后来通过各种途径,直到临产前几天,才把准生证拿到手。

原领导找他谈心,说不是要让赔你钱吗?这个容易,我们签个协议,只要你不告状,钱有的是。李成财没有妥协。他认为,自己有权利向上级反映问题,至于真实与否可以派人调查,如果是诬陷他愿坐牢。

临近春节时,公司领导传话给他,不要告了,回来给你解决问题。没想到回家不到半个月,枪案就发生了。

现在听到枪案有了新进展,李成财决定回家看看,一年多来他从未公开回过家。第二天,他到西安火车站乘了一辆直达店头的汽车。以前他都是坐车到铜川,然后再倒去黄陵的车,这样一来就可节省5元钱,够他花好几天。

回家途中,李成财直愣愣地盯着前方,记者问他想什么。他说:“你不知道,我苦得很!我受的罪可多了!”

是呀,一年前他还是满头乌发,如今两鬓染霜,有病硬抗。

他十二次去北京上访,曾经被当作盲流遣返过。没有住处,经常在火车站的椅子上过夜,不管刮风下雨,每天不到6点就起来,为了省钱,他要步行到要去的单位。

车到店头,天已经快黑了。在路上,李成财头扬得高高的,他从不主动与熟人打招呼,那样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的。

在矿区,人们对李成财的看法褒贬不一。一位前任领导说,李成财没有一点责任心,光知道告状,连老婆、娃都不要了。一位公安干警却另有看法,像李成财这样的人太少了。而大多数普通职工则保持沉默。

李成财告诉记者,恨他的只有那么十来个人,而群众是支持他的。在上访期间,有人偷偷送来路费,提供情况,鼓励他要坚持到底。

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在走廊灯光照射下,防盗门上的四个弹孔泛着阴森的寒意;屋子里一切摆设如旧,只是蒙上了厚厚的灰尘;水龙头“滴滴哒哒”往下漏水;阳台上,昔日主人精心呵护的花草只剩干枯的枝干。

触景生情,李成财着实伤感了一番,但一想到枪击案有了眉目,他又很快平静下来。第二天一大早,李成财就急不可待来到店头公安分局,徐局长告诉他,主要犯罪嫌疑人已抓获,此案很快就会水落石出。

从公安局出来,在夏日暖融融的阳光下,李成财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回去,再也用不着偷偷摸摸的了。他相信,随着枪击案的破获,这种流亡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不会太远了。他相信,他所反映的那些问题也会查清,那些人必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他所反映的人和事已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的已查实,有的正在积极认真清查。

■本报记者 焦晓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