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26日
头版
01

强县富民担大任 科技兴油创佳绩

——记延安市劳动模范、永宁钻采公司经理兼书记田树喜

位于革命老区延安西北部,原名保安县,1936年为纪念英雄刘志丹而改名的中国革命的闻名“红都”——志丹县,曾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之一,1989年全县财政收入仅有151万元。如今,当一个拥有资产7.01亿元,年可创利税31339万元的地级中型石油钻采企业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崛起,并充当了志丹县财政收入的顶梁柱时,11万人民的脸上挂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腾飞的自豪。这一刻,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人,这个人正是“石油富县、科技兴油”战略的艰苦创业者,志丹县强县富民路上的好带头人——田树喜。

那是1990年春季,志丹县在贫困中寻找地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将任过多年的基层领导干部的田树喜推到了改革的浪头,担任了永宁钻采公司的经理。当时,仅有3万元借款,一枚公章,一块牌子,及十多名职工,这些构成了公司全部的家当。面对困难,肩负大任,中年汉子田树喜没有退缩。他横刀立马、立下誓言,带领班子成员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敬业和实干精神,以“苦了我一个,幸福全县人”的顽强与固执,硬是要在这块红土地上创出一番事业。

上任伊始,公司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创业的征途举步维艰。然而,这又算得了什么?困难再大也要克服,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情注志丹人民,一心想着为志丹人民脱贫致富奉献的田树喜打定主意先从引进人才入手。他求贤若渴,不辞辛劳,不远千里引进技术、请来了专家、然后带领班子成员将长庆留下的旧井修复利用,顽强地迈出了开钻创业的第一步。这一步成功了,90年产销原油2151吨,不仅还清了财政借款,而且上缴县财政5万元,创造了志丹县工业史上“当年建司、当年创利”的奇迹。

初战告捷,田树喜没有沉醉,他深谋远虑,将人才当做企业发展的关键,制定了“引进、开发、培养”人才的规划,随后,他不仅告诉班子成员要重视科技和人才,而且他率先垂范,先当“学生”,后当“老师”,并经常利用茶后饭余及外出业余时间钻研石油开发实用技术,契而不舍,他由门外汉变成了内当家。从而使公司也建起了自己的地质、采油、钻井、工程为一体的系列技术开发队伍。仅此,他并没有善罢甘休,从未来长远考虑,他和班子成员研究决定、对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又都进行了相关的深造和培训。这些工作很快奠定了永宁石油发展的坚实基础。

志丹地区石油勘探开发地下情况复杂,区域特点明显、油层变化突出,钻采风险大。田树喜带领班子成员相信科学、依靠科学、走地质找油的路子,他亲自主持完成了“永宁地区侏罗系统沉积相和微相研究”等5个技术课题,并多次邀请国内专家召开“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研讨会”,数十次开“阶段性技术讨论会”。1991年他带领班子踏破铁鞋,历经千辛万苦跨省跨县,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之下,取得了石油勘探的第一手储量报告,这是一个伟大壮举。科学的实践与扎实的理论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到95年,永宁人已打井478口,命中率96%,出油率100%,最高日产量达51吨。与此同时,田树喜又大胆决策,加大投入,仅这段时间投入就达11524万元,其中大多用于购置先进的科技设备。到1999年在原有引进基础上,他们又引进了试验油田注水工艺技术,致使企业发展人才、设备和技术达到了高效完美的结合。

田树喜常说:科学的开发必须由科学严密的管理来保证。言行必果,多年来,他始终遵循向科学管理要生产力、要速度、要效益、靠现代管理求发展的思路。公司严格用工管理,按产量增加增编职工;实行定额管理,他们进行定额包干,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他自己艰苦朴素,以身作则,从严要求,从不乱花一分钱,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发扬延安精神,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油。与此同时,在收入与分配管理工作中,他们打破干部工人界限引入了竞争机制。并先后编制完善了近百个岗位工作标准、管理制度、规程及办法。管理中“一支笔”审批,井场“三帐一薄”,钻井工程“两验收一评奖”,材料采购“六先六后”,原油运销“卡两头抓中间”,是他们公司的特色。

十年精诚磨一剑。永宁钻采公司在田树喜及班子带领下,产值连年创新,一举成为延安第一油田,销售利润等指标更是居全市行业之首。仅2000年他们就交售原油35.59万吨,人均创利税39.4万元。

这突出的业绩,使公司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陕西经济明星”“先进企业”“文明标兵单位”等多项荣誉,同时田树喜本人也因此获得“突出贡献者”、“市劳模”,“人大代表”等多种殊荣。这些,田树喜当之无愧!

目前,做为企业的领头雁,富裕一方的带头人,田树喜正自强不息,带领企业向更高更远的发展目标不断奋进!

(张永亮)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