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28日
综合新闻
02

煤建工的“地窝子”

——“走进工地暂设”之三

陕北黄陵县仓村塬,沟壑纵横。仓村煤矿二号斜井井口对面的沟沿上,一字儿排列着30多个“地窝子”,这便是该矿煤建工的住宅。

“地窝子”和陕北的土窑洞相似,只是顶部用糊泥的荆筐和油毡搭起来的。每户都有个带“火墙”的炉子,取暖做饭两用,可以抵挡室内的潮湿与寒气。工会主席老高说,他们仓村煤矿二号斜井,是由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的400多名“放假”煤建职工组成的扶贫矿井。在全省的国有统配煤矿中,这是投资最少、建设标准最低、生产设施最简陋、生活条件最艰苦的矿井。办公室和职工宿舍都是干打垒油毡房,带家属的只好住“地窝子”了。我们走访的第一户“地窝子”里的煤建工叫陈庆具,45岁了,戴着1000多度的近视眼镜。他老家在山东,爱人和孩子的户口是5年前农转非搬到陕西的,一家人就靠他下井挖煤500多元的月工资。另一户地窝子的男主人叫侯生民,富平人,也是由煤建工转行干掘进工的。其妻李转英说,老侯在井下施工中腰部骨折住院,上班后矿上照顾他到食堂上班。但孩子得了肾炎,在西安手术就花了三四万元。老侯每月挣的300元钱养不了家,更谈不上还债了,何况两个孩子上学还要花钱。于是,她便上伙房打烧饼,丈夫就带伤二次下井了。听着这位煤建工妻的话,看着面部浮肿的孩子,我们几位来访者心震颤了,将一张张50元的钞票塞到孩子的手里……

就是这些在城里人无法想象的条件下生活的“地窝子”人家,在二次创业中却特别能战斗。为了早出煤,他们将成套的设备拆开,硬用人拉、肩扛、滑板滑的办法运到井下。包括变电所、绞车房、主扇房里二三吨重的大家伙,也是他们用人力运下去的。冬天井巷里到处是冰溜子,采掘工升井时衣服上结起了“冰甲”,脸上也出现了冻疮。后来矿上下决心投资12万元买了热风炉向巷道吹热风,才解决了这一难题。陕煤建司工会的同志感慨地对记者说:“二号斜井的煤建工是好样的,的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他们用艰苦的拼搏养活了自己,也为停产半停产企业的放假职工闯出了一条自立自强之路!” 本报记者 明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