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药价缘何降不下来
从去年8月到今年5月,国家计委已四次下调了297种国产药品的价格,其中最大的降幅高达60%多,如果把这四次降价药品的种类、降幅累计起来,每年大约可给患者减轻50多亿元的药费负担,这实在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据笔者在西安、宝鸡等地了解,老百姓似乎并不领情,而且还有几份怨意。因为,绝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明显感觉到药品降价带来的好处,反而认为药品降价是越降越高。对此,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并走访了业内人士。
四次调价的反应
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去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药品降价措施。从四次调价的情况看:首先是老百姓对药品降价没感觉。有些老百姓认为,目前“药还是昨天的药、价还是昨天的价,药品降价甚至是越降越高”。其次是降价政策难落实。抱着反正降与不降患者都得买的心里,一些县、乡、村的医药店,天高皇帝远,根本不把国家的降价通知放在眼里。第三是市场秩序混乱。药品是个特殊商品,其化学用名及规格、含量一般消费者难以辨认,加之目前一药多名现象比较普遍,同药不同名使消费者眼花缭乱,那个降了、那个没降根本分不清。
药价是如何步步高的
这里,我们从三方面就可以看出药价是如何步步高的。
第一,药品价格主要是由生产、流通两个环节决定的,业内人士认为,这两个环节的问题都不少,而零售中的利润最多。按照规定:医院和药店可以在药品批发价的基础上加价15%零售给患者,这是医院和药店的正常差价。但实际情况是,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制药企业从50年代的50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家,许多常用药品严重供过于求,导致了制药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使医院可以用比国家定价低得多的价格买到药品,然后再用国家确定的批发价加15%的价格卖给患者,牟取暴利,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反过来,制药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得利润,也会虚高生产成本,给他们的私下降价打下“埋伏”,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使许多药品在出厂时价格就是虚高的,层层加价之后到了患者手中,自然也就高得吓人了。
第二,据有关信息揭示,普通药价一般是这样构成的:制药厂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加上15%到医药公司,医药公司再加上20%至25%卖给医院,医院在零售时又会加价10%左右。如一瓶药零售价是100元,其出厂价可能也就在50元左右,而这50元中药品的基本价值甚至不到15元,剩下的35元则包括药品在流通领域中这些不正常的开销。
第三,据一家药厂的人士介绍说,一个新药品要想到患者手中,必须过四关:首先是药剂科。只有药剂科首肯,医院才能试用。而对药剂科的投资必须一次性“搞定”,红包自然是不可少的。第二关就是科室主任。试用结果好坏全在他们的一张嘴,这时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利益,并承诺按批发价的百分之多少长期给予回扣,科室主任就会以“临床疗效好”等名义提出正式进货。第三关是药事委员会。一般由院长、药剂科主任、科室主任等组成,由他们最终审核药品的进货,所以还得“喂饱”他们,才能保证进货的最后顺利。第四关就是医生。药品进货后,还必须由拥有处方权的医生们卖出去,一般情况下是按照零售价的10%或者更多与医生结账,每个与医药代表合作的医生都有一本记录自己开药情况的账,每到月末,医生便凭本本上的数字到医药代表处领“红包”,而作为厂家把攻这“四关”的费用全部要加到药品的价格中,药价能不高吗?
治病必须对症下药,看来要治愈药价虚高问题,仅靠几次药品降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要从体制上根治。 (山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