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筑路人的艰辛路
初见张晓伟,真不敢相信“中国第一路”秦沈线上的杨士岗大桥,竟是由这个毛头小伙担当负责全部技术的总工程师。
今年28岁的张晓伟,是毕业于兰州大学的高才生,约1米7左右,站在人面前不显得多么精神。可是,当与他接触后,你会觉得他的干练、他的成熟、他的技术水平,都超过他的年龄太多。
秦沈铁路杨士岗大桥,是我国首次采用的刚构连续梁设计,没有经验可借,一切得摸着石头过河,仅是大桥图纸,就把他这个高才生整得自己关自己3天“禁闭”,才算弄了个明白。这种大桥施工的最大难度之一,是梁部钢筋,所需数百吨钢筋,规格型号多达上千种。——为不负使命,大桥一开始动工,张晓伟就搬到工地上吃住,白天在工地实地考察,晚上回到帐蓬里安排作业程序和规范。工人们每天作业时,看到他手里的钢筋数量表上标满了密密麻麻的标识。
去年5月,他在渭南铁路工程学校任教的妻子即将分娩,打电话叫他回去,想到重任在身,他狠下一条心,不回。7月份,大桥开始进行支架预压测试、模板平整度和预留承重测试,上千个测点忙得他头昏眼花。正在这时,他妻子带着孩子千里迢迢赶到沈阳辽中去看他。看见妻子,温存的话没说两句,就说:“你来的正好,我们工期太紧,你可以帮我处理处理数据。”结果,妻子在那呆了半个月,全给他打了“小工”。
张晓伟的父母在长庆油田,妻子在渭南,他是4年跑了三个地方:新疆土大高速公路、内昆铁路隧道、秦沈高速铁路,不要说回父母家看看,就是小俩口,一年也难得几见。他们这种工程单位,去的地方都是穷乡僻壤、深山大沟,总是把一个地方建设得“现代化了”,他们就得离开。
实际上,张晓伟并不喜欢现在干的这个专业,是国家“硬”让他学这个专业的。虽说不喜欢,可他是个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好的人,专业学得非常好,分配到中铁一局第五工程公司后,一开始被放到新疆土大高速公路,他在此干了一年。这一年,他体会到了什么叫艰苦,更体会了艰苦环境下付出的劳动拿不到工资的滋味。而这一年,更给他留下了用之不竭的“财富”,“什么样的难、什么样的苦都能对付!” 本报记者 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