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从沙尘暴的频发看环境保护
下面是一组被媒体多次使用的数据,在本篇中还要继续引用。上世纪下半叶,沙尘暴在我国共发生63次: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仅2000年就12次。经考察证实,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主要是由新的荒漠源造成,其中:过度农垦导致土地退化占沙化面积的25.4%,过度放牧占28.3%,过度樵采占31.8%,水资源利用不当及工矿建设破坏占9%,风力作用造成沙丘前移仅占5.5%。
从以上数据看,仅2000年,沙尘暴发作次数就是五六十年代的总和,间隔变短,频率加快。这表明,沙尘暴的频发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生存和发展是人们的基本权利。沙尘暴频发地的人民不仅要面对每年多达260天的恶劣天气,也要应对吃饭穿衣、孩子上学、就医看病等实际生活,必须有一定经济活动的收入做保证,但有一些做法,值得反思:这几年羊绒价飚升,山羊大量饲养,其饲养量大大超过可供养的草地牧场,羊均饲草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8.1亩降至1亩多;由于饲草少,山羊蹄刨嘴啃,只要是山羊踩过的地方,基本上寸草不生;山羊还是剥树皮的高手,只要进了林区,定是白花花一片,树木大量枯死;还有搂发菜,是用铁钯压上沙袋才可搂到一丝半点,过往地段植被全部破坏;滥挖甘草,是由起初的一秧一坑,发展到后来的掘地三尺,开长条沟,一趟一趟地翻倒土层,也使得其它植被荡然无存。沙尘暴的频繁发作,不能说与这些无关。它势必损坏不知若干年才能形成的植被和生态系统,土质退化沙化加快,防风固沙能力减弱,甚至连人都无法生存下去,形成新的生态难民。
沙尘暴频发地方,是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的生态脆弱的贫穷地区,要生存发展,需要纠正单纯依赖资源的发展思路,杜绝杀鸡取卵式的掠夺经营方式,保护好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当前实行的联产承包形式,个体自主行为增多,要使人们知道那些能干,那些不能干;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运用利益机制,使人们在为发展公益事业尽责的同时也能谋取自身利益。只有生态环境保护好了,才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主要是人为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代价,而且还有加重的趋势。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1996年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而环保意识薄弱,仍然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计长远,是令人担忧的。研究表明,损坏的生态环境,恢复起来很慢很难。40年前科研人员在唐古拉山的实验地段铲取一锹土所破坏的植被,至今都没有长出一根草来,可见植被恢复之艰难。花钱买环境,办不起也走不通。土地沙漠化已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将对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构成深远的影响。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树林)
(请作者告知详细通联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