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狗娃媳妇”发名片
昔日,在西府农村被叫作“狗娃媳妇”、“蛋蛋他爸”的青年人,如今手拿上印着:“王先生”、“张女士”,前有联系电话号码,后有“业务内容”的精美名片向客户发放,这是投身市场经济的岐山农村出现的新时尚。
地处岐山周公庙风景区附近的北郭村村民,擅做臊子面,尤以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9大特点而久负盛名。自前几年起,该村能做岐山面的“巧媳妇”组织起来进行每年一次比赛评比,相互切磋臊子面烹饪技艺,凡质量上乘,有就餐环境的农户,由村上验收后授予“臊子面接待户”对外接待客户。使这个只供自家吃的老行当,成为能挣钱的新职业。如今已发展到300多户。
7月2日,记者到这个有名的西岐民俗村采访,一进村,便见几个打扮靓丽的农家女上前热情招呼客人。走进一个叫付亚兰的家中,淳朴、干练的女主人一边上茶,一边端来一盘油酥锅盔,还每人给发了一张名片。她告诉记者:“今天是礼拜一,客人不多,昨天她忙活了一天,接待了好几拨客人,有西安来的,还有北京来的,都是根据发的名片电话联系,预约好的。以前看城里人发名片,咱农村人看不顺眼,说人家‘扎势’。如今一试,不但回头客不断线,而且拿着名片找上门来吃面的人越来越多哩。”在该村的一位退休女教师家,她说,这里是统一价格,每人10元、管饱。还要外加4个凉调野菜、擀面皮等农家小吃,吃完饭,打几圈扑克,在炕上休息一下,对城里人来说是再好不过了。当记者提到农村也印名片招客户时,她高兴地介绍:过去在农村,称呼都叫“谁谁媳妇”,“谁谁他爸”,现在名字一个比一个响亮,而且都成了“先生”“女士”了,文明得很!不到10分钟,饭菜就做好了,品着清香鲜嫩的小菜,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一波三折的《回家》,窗明几净的屋子里倒是平添了几分宁静与温馨。
据介绍,像岐山民俗村这种农民拿着名片闯市场的还真不少,在村口一家名片打印部,记者从小老板的名片样品本里看到,有贩卖果品的,运输出租的,绣花织衣的,杀猪卖肉的不胜枚举。一位看样子是搞建筑装修的,名片正面赫然印着:“西府瓦工王铁蛋”,联系方式竟是个手机号。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