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飘映山村
——记宝鸡市马营镇燃灯寺村党支部书记冯英耀
宝鸡市燃灯寺村地处秦岭北麓鸡峰山脚下,全村七个村民小组,443户,1706口人,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289.5万元,总收入2823.6万元,企业总产值3065万元,企业总收入268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50元。被国家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被省、市、区命名为“文明村”、市级“小康村”、“先进基础党组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党组织”、“治安模范村”、“卫生先进村”等。
燃灯寺这个没有地利优势的穷山村之所以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在于选准了一个勇于开拓、大胆探索、顽强拼搏、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冯英耀。
一
燃灯寺古称少祖山,据说燃灯佛当年曾修行于灵就山,圆寂后葬于少祖山,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在燃灯墓冢前以台筑城,因墓建寺,唤燃灯寺。
燃灯寺村地处渭滨区后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1976年年轻的冯英耀在全村几十名党员和千余名群众充满希冀的目光中被选上党总支书记的岗位。此间,他毅然放弃了落实政策回宝鸡县法院工作的机会,立志要改变贫穷落后的山村面貌。经过深思熟虑,上任之初的冯英耀便针对村情,以“立足本地,着眼长远,开放资源、全面发展”的思路,带领群众在三沟四梁七面坡上顽强拼搏,努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经过连续6年的苦战,昔日的荒坡变成1430亩梯田,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人均一亩旱涝保收田。如今,燃灯寺村已全部实现东西两塬的梯田化,与之相配套的6000多米田间灌溉主渠道和4430米支渠,展现着现代农业的风貌。而新修的5200米U型渠,更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妙用。正是靠这种艰苦创业的大寨精神,燃灯寺村在耕地锐减700多亩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由年产37万公斤增长到90万公斤,群众的吃饭问题彻底得以解决。
二
靠农业,能吃饱饭,办企业搞经济才能有钱花。吃饱肚子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要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必须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大胆地闯,大胆地试。1983年,冯英耀东凑西借1800元购买了一台旧设备办起第一个村办企业——塑料厂,此后用滚雪球的办法相继办了木材加工厂等企业。在冯英耀的带领下,燃灯寺村的集体经济已经跨了三大步,拥有10个集体企业,小水电站2座,总投资390万元,总装机1200千瓦,2000年全村企业总产值已由最初的5万元,猛增至3065万元,增幅达600多倍。投资250多万元的燃灯寺小学教学大楼成为这个富裕起来的山村里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线。
三
“稳农、兴企、活经、重教”,燃灯寺村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创新。冯英耀和村党支部一班人抓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放,经过不懈努力,全村发展中华猕猴桃、美国红星宝石李子、沙红桃、优质杏、葡萄等达1335亩,全村种植西瓜450亩,二线菜田350亩,达到人均一亩经济田。与此同时,村上还在山谷河床修建养鱼池41座,名贵鱼种红鳟鱼养殖水面达2100平方米,人工培养繁殖布尔肉羊150多只。村上发展种植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亩,聘请蔬菜站技术人员作技术指导,并实行项目承包。目前,村上已在季家山水电站周围荒坡,种植嫁接板栗230多亩,矮化桃核200多亩,5年来栽植侧柏、油松2150多亩,村上投入近30万元。调整农业结构使得燃灯寺的经济作物收入已达到200多万元,远远超过农业产值80多万元的收入。
如今,燃灯寺村民家家用上自来水,户户安装有闭路电视,150多户村民安上了电话。村上投资14.1万元对全村低压线路进行了整改,建起了市级示范卫生所,使农村常见病治疗不出村,实行合作医疗,为群众减免挂号费、出诊费、注射费,年达7000多元,修建了长4100米的礓石主干道路两条,投资60多万元水泥硬化村组干道;村上有电影队、娱乐班、图书室,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给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减免双女户和困难户学杂费。
燃灯寺村党支部已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建设美好家园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实践中,冯英耀积累了比较成功的农村工作经验,健全和完善了一套可行的党建工作制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自己编写教材,在党员、干部及全村群众中举办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电视讲座十二讲。燃灯寺村健全的党的工作制度受到省委组织部高度评价,今年“七一”被省委评为“五个好”先进村党支部。面对“宝鸡市百名模范人物”、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一大堆荣誉称号,冯英耀深情地说:“党旗,这面鲜红的旗帜永远飘扬在我心中,我要为实践“三个代表”终身奋斗,拼搏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