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熊熊炉火映丹心
——陕齿总厂高温车间采访记
虽下过一场暴雨,但仍未能遏止中伏的酷热,热浪挟着湿气,使人更觉闷热难受。7月26日上午,记者走进陕西汽车齿轮总厂热处理车间采访。
“热处理”听其名就让人在这大热天里心中发怵,进门之后,果不其然,如同进了烤红苕的炉子一般,热浪将人瞬间包围。记者数了一下,有4台大型热处理炉子,每台顶上喷出的红色烈焰约有2尺多高。六、七个工人把齿轮排在炉口,打开炉门送进高达900多度的炉膛中淬火,炉门一开,灼人热气立刻喷出,记者在作业现场感受了一下,滋味确实难受。一位叫王冬花的女工告诉记者,他们一个班6个人,每天要对3吨多齿轮进行热处理,在这表面温度高达45度以上的炉子旁一站就是一个班,头痛、恶心是常有的事。她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5年了,也苦惯了。她说,工人不怕苦,怕的是没活干,今年,厂里销售形势好,上门要货的客户多,产品呈供不应求局面,除正常工作外,节假日都没休息过,工厂效益好,工人的收入也提高了,每月开资时,心里还是很快乐的。当记者问他每月能开多少钱时,她满足地一笑:未作正面回答,看样子,收入是不菲的。
没想到的是,还有比这里更热更厉害的岗位。在铸造工段,记者看到二位一身捂得严严实实的工人,用两根3米左右的铁棍,中间抬一桶刚从炉子里熔化出来的鲜红铁水,向排列着的模具灌注。作业现场高达60多度,厚厚的工作服被汗渗得早已湿透了,沿着脚上的解放鞋一直流在地面上,往地上一站就是一滩水。这里温度最高,但作业时工人要求穿戴最严实,因为高达1000多度的铁水,一不小心就会溅在身上。记者看到,当向模具灌注时,飞溅而起的火花将两位工人的下肢包围,工作裤上、鞋上被烧出的黑点、小洞依稀可见。记者想上前采访两位工人,但为了安全,被厂里陪同的人员拦住。看到排放整齐的一堆型态各异刚铸出的工件,足有好几吨,这是一天的工作量,是这二位工人用人力一桶桶铸就的,远在数米之外的记者,望着火红炉膛前的工人,心中顿生敬意。
一线工人这样苦,能否改善一下工作环境呢?陕齿厂宣传处娄处长说,这点厂里已经考虑过了,前几年,企业效益不好,连工资都发不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厂里效益也逐渐好转,去年已扭亏增盈,厂里把有限的资金挤出来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在出口车间安装了空调,那里比这条件好多了。说话间,记者来到出口车间,这里果然凉爽宜人,顿觉心旷神怡,与铸造、热处理车间相比,确有天壤之别。据娄处长介绍,今年,厂里形势很好,上半年效益在省机械行业中排列榜首,所以,厂里准备把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当作头等事来抓,逐步在高温工作点安装空调。望着一排排用职工热汗凝成的闪光发亮的成品齿轮,记者心里暗暗祝福:苦是暂时的,高温下的工人师傅们,望多保重,苦尽甘必来。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