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9月14日
综合新闻
02

“抗虫”棉花富同州

田间,连片的棉花地绿波荡漾;场院,一垛垛雪白的籽棉耀人眼目。这是记者最近在古同州大荔县境内看到的新景观。据县棉花部门的有关人士透露,全县今年植棉面积达40多万亩,预计产量为60万担。

早在今年棉花下种前后,地处大荔的几个国营农场场长就向记者介绍过农工大面积植棉的情况。国营沙苑农场今年植棉面积1.7万亩,是去年的10多倍,占到农场耕地面积的50%;朝邑农场植棉1.9万亩,大荔农场植棉9000亩,也都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大荔农场第一作业站站长杨卫平说,他们站上的总耕地面积不到4000亩,前年植棉200多亩,去年增加到500亩,今年猛增到3800亩。随着植棉面积的增加,站上不少农工脱贫致富,总体收入增加。1999年全站农工人均收入才两三千元,去年提高到人均9500多元的收入,今年肯定要比去年好。

为了了解农场职工务棉热情高涨的原因,我们来到了大荔农场老农工朱团的棉田里。农场工会李主席说,老朱是个因务棉致穷、又因务棉致富的典型。“这话一点不假!”51岁的朱团停下手中的活路,畅快地和我们拉起了家常。他说改革开放农场倡导办家庭农场后,他1984年务西瓜发了家,成了大荔农场第一个万元户。第二年他种了36亩普通棉花,一亩只收几十元钱,而打药治虫一亩就花了成百元;第二年种了18亩,还是失败了。提起这两年作务普通棉花,朱团一言以蔽之:“把人亏死了!”他说主要是虫子危害,一株棉花就有上百条虫子,3天打一次药还打不下去。以后几年跟着人家务苹果,也是年年亏,到1998年因种地负债4万多元。谈到近年来的务棉经历时,老朱久经风霜的脸上泛出笑容。他说前年农场里引进了抗虫棉新品种,他务棉63亩,收入6万元;去年务棉43亩,收入4万多。两年务抗虫棉打了翻身仗,多年的外债还清了。今年,老朱作务的60亩棉花长势很好,每株棉花都有二三十个棉桃。我们挑最大的一株数了数,棉桃竟达112个。

这3个国营农场,只是大荔棉花之乡的一个缩影。据县上有关部门介绍,从整体上看这个县连年来的植棉面积也是直线上升,前年全县务棉15万亩,去年增长到20万亩,今年又增至40多万亩。去年全县产籽棉25万担,今年翻一番是不成问题的。大荔县棉花公司经理张建勇告诉记者,近年全县务棉面积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市场拉动。一是粮食、苹果等作物价格低,效益差,相比务棉花效益要好得多;二是随着抗虫棉优良品种的推广,使务棉花劳动量减轻,成本也大为降低。张经理还说,为了推动全县棉花生产的产业化进程,上月底县上以原县棉花公司为龙头,成立了大荔县棉花集团公司,对全县棉花系统的人财物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核算。“棉花生产的发展和棉花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将把大荔棉花推向全国。” 本报记者 明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