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根植市场谋发展
——关口镇工会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记事
编者按
“有为,才能有位。”旬阳县乡镇工会组织在经济发展主战场上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其非凡的业绩为工会及工会干部赢得了地位,忠实地实践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旬阳各乡镇工会大多在自身经费缺乏的情况下,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大力兴办工会经济实体,不但解决了工会经费的问题,而且还为当地群众致富找到一条有效之路。尤其是关口镇、石门乡工会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创办绿色苗圃,服务农民,增强自身实力;金寨乡工会在私营企业探索工资协商谈判制度;神河镇工会通过建立和落实“四项制度”等,开拓了乡镇工会工作的新思路,并初步建立了乡镇工会新的基本工作制度,得到省总领导的肯定。
纵观旬阳县各乡镇工会的做法,为乡镇工会开展工作提供了典范,走在了全省乡镇工会的前列。然而,目前他们的工作仍处在不断探索、完善和改进之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并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会取得更大的业绩。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来自旬阳乡镇工会系列报道”,就是为了推广旬阳的经验,开创全省乡镇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近日,记者首先来到位于旬阳县以东40公里、汉江北岸的关口镇采访。关口镇工会是该县最早创办经济实体的乡镇之一。来到镇工会办公室,记者遭遇了“空城计”,经询问,才知镇干部和工会干部这些天全下村去了。冒雨驱车来到一处山坡,山坡上全种着花椒树。随同县总工会的同志告诉记者:“这就是关口镇工会创办的花椒园。”1998年,该镇工会充分调查论证后,提出了发展花椒产业的设想,这正符合镇政府提出的“坚持依托山地开发,搞好退耕还林”的发展思路。镇工会主席来世纪随政府考察组赴花椒之乡学习考察之后,回来就号召工会干部,率先将100亩25度以上坡地栽为花椒。看着已经成熟的花椒,一位随后赶来的镇工会干部说:“我们的花椒今年已收入2000元,明年进入盛产期,收入会更高”。说话间,他满脸喜悦。
据了解,关口镇工会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以主导产业发展为切入点,从1997年来积极创办经济实体,开发的黄姜生产基地、关口镇享通铅锌公司及花椒园三个经济实体目前已初具规模,累计创纯收入达25万余元、纯利润10万余元,起到了“小实体大服务”、壮大工会经济实力的效果。工会有了实体,不但解决了自身经费缺少的问题,而且还积极为社会和政府分忧解难。近几年,他们先后向受灾群众、下岗职工及希望小学等发救济金和捐款近10万元。特别是1999年因自然灾害,财政收入锐减,过年干部职工发不出工资,镇工会借给镇财政1万元解了工资之急,干部职工面对工会的“义举”感慨:“只见过工会向政府要资金过日子,还没见过政府向工会借钱发工资!”工会的地位无形中得以提高。
关口镇积极创办工会经济实体,不断壮大工会事业活生生的事实为全县乡镇工会带了个好头。县总工会及时推广关口镇的经验,在全县各乡镇开展“以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为中心,创办绿色实体、兴办工会劳福事业,增加工会经济实力和凝聚力的活动”。全县已有22个乡镇工会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靠职工集资入股方式、工会管理提成办法,发展茶叶、花椒、烤烟、黄姜、育苗等短平快项目;在暂不具备条件的乡镇,通过工会承包机关食堂、招待所,为机关职工和来客搞好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工会收入。目前全县乡镇工会创建林特园819亩,承包机关食堂、招待所16个,出租门面房14间。几年来,全县乡镇工会通过各种经济实体共创收37万余元。
乡镇工会在创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活力的同时,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农民的创收做出了贡献,因而赢得党政领导干部对工会工作的支持。该县主管工会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梁昌润一语道破:“县总工会和各乡镇工会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把工作主攻方向定位在服从大局、围绕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建功立业,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工会的工作,没有理由不放手让工会去开展工作”。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