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9月26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想听工人的歌 “红楼”梦 商家,请关注“心理经济” 热爱出奇才 月饼:请走出“贵族化”误区 防癌十二法 崛起的新村 耀眼的明星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04

“黄金周”未必都能有黄金效益——

商家,请关注“心理经济”

□文/卞小和

“十一”长假即将开始了,商家正期待着滚滚人流为他们带来滚滚财源。但有关分析人士告诫:如果不摸清“假日经济”的特性,黄金周并非都能带来黄金效益。

从去年的情况看,“五一”市场极为火爆,但是到了“十一”,虽然市场仍然很热,但与“五一”相比显得有点吃不饱,一些旅行社比照“五一”的行情抢订的机位、大巴和客房最后未能全销售出去,让很多经营者感到意外。记者今年“五一”节前的几次小范围抽样调查也表明,不少人节日期间计划哪儿都不想去,就想呆在家里,最多也就是逛逛街。他们需求显然受到某种抑制。

为何面对同样的黄金周,人们的需求会出现弹性变化?

江苏省青年心理学研究者郭海平在对“假日经济”进行观察研究后发现,“假日经济”有很强的特殊性,它刺激的不是一般的市场需求,而是人们追求心理和精神满足的市场需求,假日经济的实质是一种“心理经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供应的丰富和人们平时购买力的增强,人们对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需求不再有很强的渴望。即使到了节假日,人们对满足纯生理需要的物品也不会有过多的增长。

而人们在满足心理需求方面的消费是有弹性的,而且这种弹性还很大。正是基于这一点,以往几次黄金周的“假日经济”出现了人们需求的波动。如果市场供应质量不高,人们就会减少或放弃这种需求:供应质量提高,则会刺激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去年“五一”很多人出游度长假,但是到了各景点人挤人,服务又差,到“十一”时再次出游的需求必然受到抑制。一些还是以传统经济的供应思维来操作的旅行社,自然就要承担预订的机位、客房烂在手上的损失了。

对于此次“十一”长假,从商场看,大商场节日促销大同小异,从旅游出行上看,已经发布的旅游预报表明交通线上依然会人潮汹涌,一些线路的车票和机票不好买,让人想想要出去还是一件烦心事。郭海平认为,一直在说拉动内需,其实现在人们的心理需求很容易激发,心理经济的市场非常大,就看市场能不能适销对路地组织供应,各地商家如果不研究“假日经济”的这种特质,只想趁着节日人多赚一点,不从优质供应和优化服务的角度去很好地培育“心理经济”的市场,未来的“假日经济”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