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颐养天年好去处
——我省民办老年公寓方兴未艾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关爱。”在九九重阳老年节前夕,记者在西安、宝鸡和渭南等地采访中发现,与政府民政部门“官办”的老年福利设施交相辉映的民办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已成为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好去处,成为我省敬老养老事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地处渭南市四马路的临渭区职工幸福院,以收费低、服务好、饭菜适合关中人口味而颇受赞誉。该院的创办人王东芳是位工会干部,今年她又四处争取资金建起由3座小楼组成的“金秋苑”。记者去采访时,发现这里入住的不但有渭南市区的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连周边几个县市以及西安的老人也吸引来了,华阴农场就送来两位孤身老农工入住该院。84岁高龄的石志坚老妈妈搬进带有卫生间的单元式的住所后,高兴得合不拢嘴。她的丈夫陶志录当年是杨虎成将军聘的武术教官,丈夫去世后尽管家中有五儿二女,孙子重孙十六七个,但儿孙们上班后石老妈妈就感到孤独和寂寞。1998年这家幸福院租房创办时,她就是第一批入住的老人。在这里她与同室的老姊妹们同住同乐,精神比家里强多了。3年来她以院为家,连春节也是在幸福院里度过的。满头白发的张润斋老人,从新疆普惠农场退休后回到老家河南开封市。前些年来渭南工作的外甥家作客时,他慕名住进了这家职工幸福院,一住就是两三年,竟“乐不思蜀”了。
据西安市民政厅福利处同志介绍,地处翠华路的遐龄园,是管理比较规范的一家民办托老场所。记者采访时发现,这里果然环境优雅,干净卫生,而且12名护理人员工是青一色的卫校毕业生。据介绍,有好几位患有各种疾病的老人,入住前常去医院抢救,但在这里经护理病情稳定,精神也好多了。听说有位老干部是从部队干休所转到这家民办敬老院的,一问方知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叫叶云,前年7月,叶老伯的儿子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这里护理得好,经考察就把老人送来了。身着戌装的叶云面色红润,由于患大脑萎缩言语不便,记者问这里服务怎么样、吃的怎么样时,他只是翘起大拇指边笑边点头。
在宝鸡市的渭河畔,民办的“扶老携幼康乐中心”倍受社会关注,其老年公寓全部是宾馆式的房间,彩电、暖气、卫生间、洗浴设备、床头呼叫器等配备齐全,院内设有健身房、游艺室、阅览室、乒乓球室、门球场。由于硬件设施一步到位,加之服务好,引来区内外的老人纷纷入住。来自长岭厂技校的退休干部戴美英患小脑出血,丈夫患脑血栓,在女儿家住了一年,孩子们忙上班,照顾也不方便,从1999年2月起就长住下来。84岁的退休干部王海家在宝鸡市,家中有二儿二女,还有一套房子。他说住到这里就图省心、图热闹。王海老人爱好多,性格开朗,除看书看报外,还玩乒乓球、羽毛球,跳迪斯科,还是康乐中心老年门球队的队长哩。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少老人这样称赞民办敬老院的创办者,说他们把社会的关爱送到老人的心坎上。在这方面,“梁丽丽为老人牵线当红娘”的事就是突出的一例。梁丽丽原为西安建材厂女焊工,下岗后几经周折,办起“夕阳红老人之家”。问到为老人当红娘的事时,梁丽丽告诉记者,这对老人男的叫胡甲林,71岁,是位从朝鲜战场下来的伤残复员军人;女的叫刘玉芳,73岁,是个社会孤老。两位老人入住该院后,她发现他们很有感情,常一道儿帮助服务人员清扫卫生,浇地务菜,做饭帮厨,他俩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但谁也不愿把话挑明。就这样,经梁院长从中说话当“月佬”,于去年老年节为两位老人在院内举办了热闹而简朴的婚礼。在面临一片碧绿的菜地的一间小房内,记者采访了这对“黄昏恋”的老人。胡甲林老伯指着屋内的双人床、彩电和床上的被褥,动情地说:“这些都是梁院长给我们操办的,这儿就是我们的家!”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