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11月08日
头版
01

大打“绿色牌” 高唱“特色戏”

渭南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跨越

本报讯 记者日前从第八届杨凌农高会渭南市特色农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获悉,近几年,该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唱响“特色戏”,大打“绿色牌”,实施以优质、高效、环保、生态为内容的品牌战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大跨越。

渭南素有陕西“粮仓”、三秦“棉库”、中国“果乡”之美誉。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存栏量大,品质优良,农作物80多种,天然草场220万亩,滩涂100万亩,宜林荒地140多万亩,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面对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渭南市委、市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方面,明确提出“稳粮、优果、增菜、促林”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在北部塬区,发展以苹果、酥梨为主的果业和花椒业;在中部灌区,发展优质小麦、棉花、蔬菜产业和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生态高效农业;在南部山麓发展杂果业;在东部沿河湿地发展水产养殖和畜牧业。具体实施中,该市一方面让多的好起来,在优字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力求让好的多起来,向规模要效益。目前已破土动工的全国最大优质小麦基地,总面积达450万亩,涉及8个县(区)116个乡镇,建成后年增加产值3亿元。瞄准菜园子,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基地,仅瓜菜迅速发展到54万亩,年产值15亿元。

渭南市还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在大市场与小农户之间架起了桥梁,带动了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全市发展粮、肉、奶、蛋、蔬菜、果品等加工为主,门类齐全的涉农企业800余户,年产值20多亿元。

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跨越,使渭南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及市场冲击的能力得到加强,今年在遭受40年来最严重的春夏连旱以及沙尘暴、低温、冰雹等灾害的情况下,却实现了农民人均增收130元,其中115元来自特色农产品收入。尝到甜头的农民今年有8万人赶到杨凌,前来农高会“取经”、“充电”。

本报记者 阎冬 赵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