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卖“政策”渐受冷落 亮“优势”日趋时兴
杨凌农高会成为“名、优、新、特”项目“比试会”
本报讯 卖“政策”不如卖亮点项目、产品。曾经占据招商引资项目扉页的各种优惠政策,如今“渐受冷落”退居其后,第八届农高会上,各种农业企业开发合作项目,招商会开始打出产品“优势牌”、“绿色牌”,唱响“特色戏”,以项目或产品的名、优、新、特来吸引八方来客。
翻开杨凌区的项目册,开始介绍的是欲招商或合作项目的位置、产品特点、竞争优势以及可能带来的效益,最后才是各种优惠政策,让欲合作者先知“对方家底”。渭南市农发办一位干部告诉记者,仅大荔县近年来就发展新绿特色瓜果品种68个,他们这次来推介项目,根本没带什么“优惠政策”,话说开来,只要项目好能赚钱,条件差点投资者也不在乎。专程来杨凌参加农高会的王先生有些意外地讲,他曾在华阴包了数百亩地种药材,这次欲和渭南市合作特色农业,可翻来覆去看不到往年必提的各种优惠政策,倒是项目看起来都不错。外省一家农业企业也来农高会上亮相,欲抛“绣球”寻求合作。他们早先带来的材料将各种优惠政策放在开首,项目和产品的名、优、新、特甩在最后,参加了陕西企业的几次发布会后,精明的外省人嗅出了“味道”,连夜将宣传材料来个大换装,突出了本地产品和项目的优势,以绿色产品,健康概念,特色系列吸引客户,直到最后才提了一句,入区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据一位研究了几届农高会的企业家讲,先讲优惠政策易让外来者感到“拉人进店”,而先亮优势,意在让欲投资者先知项目或产品的底气,合作与否,就看你自己的甄别能力了。另外,优惠政策是人为制定的,项目或产品的名优新特要经过市场风浪的考验,不是谁一个说了算,合作者更看重的是产品或项目的含金量。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