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11月28日
综合新闻
02

风伴秦韵 坝比昆仑

——一群水电人奉献在新疆的故事

1986年9月,一列满载200多台大型设备、1300多吨物资器材的火车从蔡家坡出发,沿着陇海线向西奔驰。火车经过河西走廊,穿过戈壁沙漠,把一群水电人带到了天山脚下。此后15年,来自陕西的这群水利人就和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生活在那里,奋斗在那里,他们成了新疆水利水电建设的主力军。

“把根扎在这儿”

克孜尔水库距乌鲁木齐市800多公里,位于天山南麓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境内的渭干河干流上,是我国第一座建在软弱的第三纪泥岩、沙岩互层上的大(I)型水利枢纽工程。这里的戈壁滩无边无际,草木不生,人烟稀少,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2摄氏度,最大风速达到22m/s,年降水量只有88.32mm,自然条件恶劣,生活环境极差。1986年的9月底,当这群陕西人来到这里的时候,上帝就给他们安排了这么多的“拦路虎”。然而,我们的这群关中汉子岂是怕“虎”的。他们的“头人”胡克让提了一句响亮的口号:“我们要把家建在这儿,把根扎在这儿”。他们垒土坯,打围墙,修仓库,筑菜窖,架电线,植树苗,10多天后,一个象模象样的“家园”在戈壁滩上绽放生机。当工程建设的开山炮“轰隆轰隆”响起时,这群陕西人已经汇入到改天换地的大洪流中去了。

“扒堤泄洪见真情”

1993年5月下旬,哈巴河山口水电站工程工地。我们的陕西水利人刚刚迎击完一场当地三、四十年不遇的虫灾之后,又遇到了一场由8级狂风裹挟着的以每秒630立方米的特大流量下泄的大洪水。风吼,水涨。风再吼,水再涨。几百名陕西水利人,在党委书记陈银生的带领下用沙袋加高堤坝。然而,狂风不止,涨洪不止,警戒线淹没。危急关头,陈银生断然提议:“扒堤泄洪”。几百名建设者上百个日夜用血汗浇铸的大坝倾刻间扒掉了,滔滔洪水奔涌而下。但是,下游的农牧民却躲过了一场大灾难。当地的干部说,陕西来的兄弟建大坝是为我们,而今又为我们扒掉了大堤,危难时刻见真情,了不起!

“过足了羊肉瘾”

引额济克水利枢纽工程是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亲手抓的“一号”工程。1996年的冬天,一场暴雪使气温一下降低到零下41摄氏度。但是,春节前导流洞一定要贯通,怎么办?陕西水电人有办法。他们在洞口用蓬布搭起了数万平方米的帐篷,让汽车可以自由进出。两台蒸气锅炉整日整夜向里供暖,可作业面的温度仍然提不起来,偌大的洞子像一座水晶宫,岩壁结着冰壳,岸顶悬着冰凌。情急之下,他们截断油桶,做成了近百只火炉堆在洞中。78天的苦干加巧干,号称“新疆第一洞”的六三五导流洞终于贯通。当地的领导到工地视察,看到陕西水电人在如此严寒下仍如此拼命工作,立即命令地方:“先搞两百只羊来,给陕西兄弟暖和暖和身子。”因此,那一个时期,工地食堂顿顿供应羊肉,让大家过足了羊肉瘾。

“风沙算得了什么”

在南疆乌鲁瓦提的日子是陕西水电人不会忘记的。这里距西安4500公里,一年之中有200多天是“浮尘”天气。风息时,悬浮在空气中的沙土遮天蔽日,使眼前高大的山峰若隐若现;风动时,山上的粉状土如洪涛一般汹涌而来,大白天对面看不见人,天地一片混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陕西的水电人,将“工地家园化”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三五洗澡,二四六舞蹈”,成了工地业余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他们面前,风沙算得了什么。

当乌鲁瓦提这座坝型特殊、技术复杂、施工难度极大的高达138米、名列国内第一、亚洲第二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陕西水电人的手中胜利建成的时候,也是一个陕西人,一个水电人,心潮逐浪,挥笔写下了“风伴秦韵,坝比昆仑”八个大字。这人便是陕西省水电工程局集团公司董事长李海石,前文提到的胡克让、陈银生等正是他的“得力干将”,在新疆拼搏奉献的那一群水电人也正是他旗下二公司的职工们。 本报记者 严天池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