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国家需要高、精、尖科技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和新生劳动预备大军。今年,我省技工学校招生一万三千名,虽比去年略有增长,但与一九九五年高峰期相比,少了一半以上。招生难、安置难、办学难,近年来深深地困扰着技校的发展,面对风光不再的技工教育,我们——
为技校鼓与呼
八百名考生报考了技校,可到考试时竟只有两名学生参加了考试,今年我省省部级技校招生统考时,西安一考区发生了这样一件稀罕事。由此可见技校招生遭受冷遇的程度。
技工学校门庭越来越冷
我省技工学校发展40多年来,先后为社会、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技能人才50多万人。到目前已注册技工学校达178所,其中:部属59所,省属47所、政府部门办18所,企业办学45所,民办及其它办学9所。形成了省部级重点技校17所。国家级重点技校16所,高级技工学校7所,专业设置24个门类166个专业工种,覆盖一、二、三产业的技工教育体系。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技工学校出现招生尴尬景象。连续5年来招生数已下滑到历史的最低点,从过去的3、4万人滑到去年只招到1万人左右,一所三线大企业技校更只招了7个人,30%的学校因生源短缺而濒临停招停办。于是乎,一些技校不得不转向普教挂中专的牌子招生以求得生存,大部分企业办技校也只能进行在职教育和各类短期培训。
招生难、安置难、办学难成为我省技工学校普遍遇到的难题。
咋就没人愿上技校
可以说,技工学校走到今天这种境况,原因自然很多。有国家大气候因素,也有地方条件限制因素;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内部管理因素。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企经济效益下滑,所需技工数量大幅减少,技校最主要的分配去向减少大半。这对于当初抱着“上技校就是为了去国有企业”想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个打击。
不愿意当工人,怕吃苦;只想搞管理,当“白领”,进机关,是相当一些人的想法。在这些人的择业观念中,当工人是无能、没出息的表现。在这种种环境“压力”下,年轻人把眼光几乎都瞄准了高考,上大学。而这几年大学连年扩招,为多数人提供了机会。上技校反而成为最无奈的选择。
一些企业在用工上盲目要求高学历,本来技校生可以干的工作也要大学生干,这种“就高不就低”的问题,更加重了人们追求高学历的观念。
技校发展与市场需求脱节。加之内部管理不严,科学化程度不够,办学机制不灵活,因此很难适应形势。
于是,造成了家长不让上、学生不愿上的现状。
技校真没了生存空间吗
技校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服务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式,纵观我省技工学校的发展史,其兴衰荣辱与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密切相关。
而“十五”期间,国家和省上将实行一系列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努力保持就业规模稳定增长,进一步改善就业结构,抑制失业率上升,基本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这其实也是技工学校的根本出路!
目前,利用互联网络在更大范围全面宣传我省技工学校的陕西省技工学校网站已经开通;提高技校收费标准的成本测算工作已经完成;首批申报升格技术学院的技工学校的评估考察工作已结束;鉴定中心对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质量进行了全面检查,鉴定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有一些技校开始联合或合作办学;实行从招生、培训、鉴定取证再到就业安置一条龙办学新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中。这些工作无疑为技校走向市场化开了好头。
相信,技工学校的明天不再会出现今天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