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节水企业如何面对明天
1974年,当时的节水农业国家墨西哥送给我国政府一套节水灌溉设备,因种种原因,这套洋设备当做贵重礼品进了库房。80年代中后期,当国内人士对节水灌溉有了进一步认识,开始着手研制节水灌溉设备时,我们的步伐已比先进国家落后了十几年。90年代中期,由于水资源的匮乏,一些大型农场和边疆缺水省份纷纷看好节水灌溉,国内一批专业生产厂家抓住时机开始了生产,国有、民营、合资、个体等企业都在生产节水灌溉设备。据了解,用微灌、滴灌,棉田可增产30%-50%,大棚等产量也可大幅提高。因为效益好,目前全国有多少企业在生产节水灌溉设备,连主管部门都搞不清楚。
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在,首先是缺少技术和实验设备支持,企业少有自主知识产权。来自成都的一家节水设备厂的促销员说,企业以前是靠引进以色列技术,关键技术接口、零部件还得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据悉,在杨凌的数家节水企业中,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设备项目还比较少,由秦川节水有限公司和秦川发展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发的智能灌溉控制系统也才申请国家专利不久。全国范围内,国际通用成熟技术应用多,新技术进展较慢,一方面是各企业缺乏专有技术人才,多数技术员是兼职聘用,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培训、交流的机会太少,一些国际技术动向只是从网上浏览、查阅,企业间的互访被一些企业视为禁忌。另一方面是各企业缺少前期投入和科研开发资金及相应的先进实验室。据专家介绍,生产节水灌溉设备前期投入太大,没有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启动较慢,目前,国家要扶持的项目较多,企业需要通过渠道融资,有的通过与政府合作的方式换取资金支持。可政府以土地等换股本的出资方式政策上又不允许,只能将股份转给相应公司,从手续上讲麻烦了许多。另外,依据有关规定,一些大中型国企必须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用以开发研制新产品,但目前的情况恰恰是,多数企业建立了实验室却流于形式,因为按规定,企业科研开发费用要占到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处于创业阶段的新型企业来说,积累太少,费用较大,用于科研开发的资金自然少得可怜。一定程度上,节水企业也有些于心不甘。
不过,节水灌溉企业仍然面临着灿烂的春天。据悉,今年国家有关部委安排了28个亿用于支持节水灌溉设备生产,同时又规定,各地不再审批水利项目,有钱的企业可以自己干,新修水利项目必须有节水灌溉设施。政策在放宽,但实施中,各地差异比较大。以陕西省为例,安塞县搞得好,有条件的地区搞了滴灌、喷灌;阎良无水区,搞了5000亩试点,通过节水灌溉,枣等经济作物长势较好。全国范围内,节水设备主要销往新疆、贵州、海南等公司性质的大农场。在新疆缺水区,有的地方水价已达到5元/立方,节水设备已普遍采用,棉花产区几乎全线覆盖。但目前,农村使用节水设备的地区依旧较少。土地条块分割,属农户所有,不利于安装、铺埋管线。有的地区地形地貌起伏较大,严重影响了设计施工;缺少小型适用设备,价值不菲的通用设备更是普通农户难以接受的,试想,上万元的设备需要几家、几十家联合购买,没有统一协调、组织,农户不会轻易将“洋设备”请到自家地里。曾经,有几家外省企业主埋怨本省农村地形复杂,难以开拓市场,但他们又没有专门为农户研制的小型专用设备,跑来跑去找市场,最后仍是一场空。看来,如何抓住农村这一市场,面对外国节水设备入世后的挑战是每家节水设备生产企业必须考虑的又一个问题。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