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13日
综合新闻
02

当年下岗难 如今返岗少

——国企下岗职工就业现象透视

镜头一:企业忙腾岗位 下岗者自有打算

咸阳一家国有企业,由于经营困难,1998年下岗100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今年这家企业为解决下岗职工出“中心”的问题,按照国家及省上有关政策,对近300名在职职工实行提前退休,腾出部分岗位安置下岗职工,结果响应者寥寥。因为企业还没有摆脱困境,上班也不能保证低工资收入。所以,一方面下岗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不愿返岗,而愿自谋生路;另一方面,企业各分厂、分司实体也不愿增加人员。

企业想尽办法安置下岗职工,而下岗职工自有想法和对策。其中,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在未与原工作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况下,便在社会上从事其他有报酬的工作,形成了事实上的“隐性就业”。

镜头二:政府购买岗位 下岗职工反应冷淡

据报道,乌鲁木齐市政府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今年以来,从全市清理出1700多个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专门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为了确保岗位的稳定性,市政府采取了购买岗位的方式,并在各用人单位给予的工资基础上,再给每位上岗职工每月240元至350元不等的补助,保证重新上岗的职工月工资在500元以上。

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乌市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尚有近1600人,但这些人中只有极少数对政府提供的岗位感兴趣,最后仅有69人选择上岗。可以看出,这种带有福利性质的安置专门针对的是最困难的人群,但为什么没有在最困难的人群中得到喝彩?

抛开观念因素,这也说明人们挣钱的渠道多了,挑拣成为必然。

镜头三:一个下岗者的心里话

李德明几年前从洛阳一家机械厂下岗,家庭又连遭不幸,无奈南下汕头闯世界,几度碰撞,终究沦落为拾荒者,从拣垃圾到办废品收购公司,现在李德明已拥有100多万元的资产。

在谈到下岗时,他深有感触道:“在就业上我曾失去了一棵大树,但进入社会后却拥有了一片森林。今天我要感谢下岗和不幸,若不是下岗,说不定现在我还是个每月拿300元工资的电焊工,怎么能有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呢?又怎么能像今天这样更多地为自己、为社会创造财富?”

思考:像李德明这样的昔日下岗者,还会走回头路吗?

之一:下岗阵痛过后是机会

下岗曾经被人们看成洪水猛兽,几年的实践证明,下岗尽管成为不少国企职工心中的痛,但事实上也给许多人提供了一次证明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特别是国企中一些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好的工人以及有商业头脑的人,国企人浮于事、缺乏激励机制等痼疾制约了这些人才智和潜能的发挥。下岗使这些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成功的现实注定这些人将“黄鹤一去不复返”。

之二:隐性就业 国企仍是“养老院”

隐性就业之所以倍受下岗职工青睐,有一位老工人讲得很真切:“按政策规定,下岗安排就业岗位后,就得停发下岗工资,如果新工作只有四五百元工资,还不如自己另寻出路,暗地里找下单位打工,加上下岗工资更合算。”诸如此类因素,与企业保持劳动关系,还可以或多或少地领取一定的生活费弥补不足,一旦解除劳动关系怕无“家”可归。脚踩两只船,拿着双份收入的窃喜,让下岗群体中的隐性就业者“乐不思蜀”。

调查表明,隐性就业在下岗职工中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很显然,大量的隐性就业,使国企仍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养老院”的角色。

国企改革步履维艰,冗员多,需要的人不进来,不需要的不出去。当年下岗难,如今下岗中心关门同样难,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社会保障系统尚不健全或不到位。国企走出“养老院”的怪圈,还要走一段艰难的路。

(刘意)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