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贫困人口增加 低保覆盖面小
就业脱贫打造生存的饭碗
城市贫困人口是指处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人口有较大幅度增加,官方已认定目前全国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数为1400万。增加的贫困人口主要来源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支出增加导致的贫困。
作为西部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我省的城市贫困群体在总量上相对比较庞大。下岗职工中有不少人已经进入或者徘徊在贫困边缘。他们中夫妇双方都下岗或失业的占1/3,家庭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的占2/3,长期下岗(3年以上)的占43.1%,已基本上耗尽了家庭的所有积蓄。失业人员的情况大体上与此相类似。
但同时,这些贫困群体却很艰享受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够健全、资金缺口较大。据估计,当前我省领取低保金的人口仅占到应领人数的1/3左右。
城市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就业脱贫”。面对普遍的生存压力,大多数城市中的贫困无业人员都把希望的目光盯在了就业机会上。对他们来说,实现就业,就有可能通过工作增加收入以摆脱贫困。然而,自身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城镇就业环境的低迷(求人倍率不到0.7),以及可获得帮助的社会经济资源少等诸多因素,使得他们实现就业的希望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被熄灭。
实现就业,就意味着拥有了脱贫的可能。2001年年底,我国城市就业促进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主要是通过开展小企业创办者培训和目的试点工作,对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促进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这一项将为实现城市贫困无业人员的再就业提供有益的经验。从总体上说,实现“就业脱贫”,就是帮助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创造就业机会。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这方面的主要手段依然是加强职业培训(有些地方还加强了免费培训的工作力度),依靠民政、工会等部门和组织提供小额扶贫贷款,以及组织和帮助贫困无业人员从事社区居民服务等等。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样的手段和工作力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实现“就业脱贫”,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必须依赖于强大的手段。目前,在加大职业培训的同时,应引入和加强创业培训,地方财政要增加对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支出。在小额贷款方面,可以利用就业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建立小额贷款担保机制,帮助贫困劳动者获得小额创业贷款。同时,应制定和完善发展小企业促进就业的政策,形成对小企业创办者的政策支持,培养一批成功的小企业创办者。实现由单纯就业向“创业就业”的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可以拓广就业前景,增加就业机会,减缓就业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脱贫”目标的实现。当然,“就业脱贫”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创业就业”也非一蹴而就。在现阶段,着眼于广大城市贫困无业人员,在挖掘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应继续推广实行“就业服务承诺制”,劳动保障部门要努力为贫困无业人员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一个城市是无法将从属于它的贫困群体摒除于自身的体系之外的。而一个城市要想发展得更快更好,在优化配置自身资源的同时,必须正视这个与它自身相捆绑在一起的群体。从这方面讲,“就业脱贫”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本报记者 辛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