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垫资工程”,建筑企业的陷阱
本报记者 杨明洲
“坑人的‘垫资工程’,把建筑职工亏死了!”现在‘垫资工程’已泛滥成灾,建筑企业非被拖垮不可!”这是不少大中型建筑企业的职工和老总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的共同呼声。
国家曾三令五申,不允许以垫资的方式招投标工程,可实际中或明或暗以垫资方式招标工程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有的地方呈愈演愈烈之势。
西安一家国有建筑企业的总会计师说,他们公司承揽的在建工程中,垫资千万元以上的5个,垫资百万元以上的10多个。这么大的投资量,有的一拖几年,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据记者在西、宝、咸、渭等地的11家国有建筑企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总共被拖欠的工程款10亿元以上,被拖欠亿元的企业就有四五家。而这巨额的欠款,大多是由“垫资工程”或“变相垫资”造成的。这些“垫资”建成的工程不但遍布三秦大地的大中小城市,东部沿海到西部的青海、甘肃等地也有,近年连建筑市场比较规范的上海建筑市场,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投资的公路项目,“垫资”也成为承揽工程的条件之一。
用业内人士的行话说,现在的垫资还有软硬两种方式。所谓的“硬垫”,就是要求建筑企业(乙方)把定量的货币资金(百万甚至千万元不等)打到建设单位(甲方)指定的帐户,然后再由甲方监控下用于工程建设;所谓的“软垫”,就是甲方先不支付工程预付款,也不支付工程进度款,而让乙方垫资把工程干到甲方要求的形象进度,然后进行工程付款。当然在实际操作中的“垫资”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工程桩基是第一家建筑企业投资干的,垫不下去了又招来第二家企业接替干,条件是先代付第一家企业的投资款;第二家又垫不起了,又招来第三家,条件同上。如此循环,有的工程甚至是由五六家企业轮流换着垫资建成的。这种干法被叫做“连锁垫资”,陕建企业在东部承接的一些工程的业主,还假借“信誉保证金”、“质量保证金”、“立约保证金”、“履约保证金”之名,行“垫资工程”之实。
问到当前“投资工程”的面有多大时,一位国有企业老总说:“最低不下百分之四五十。”另一位老总则说:“现在的垫资工程已远远不止这个比例!”因为他们公司现在在建的四五十个工程,只有一个有预付款,其他都在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干的,而这一个有预付款的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谈到“垫资工程”业主的类型时,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共识是:主要是私营企业老板和不规范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一些不法房地产开发商,用钱把方方面面的门路都打通了,他们就靠一个个“保护伞”玩起了“空手道”,往往是没有资金就能占到地皮,验资、立项、招标各个关口也是一路绿灯。楼建成了,没有赚钱,“垫资款”当然不还;赚了钱了,往往把资金转到新工程上去,而上公堂告状时建筑企业往往打不赢官司,即使官司赢了也难以执行下去。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一些国有单位和政府部门,往往超标准、超面积加大工程量,工程干着干着钱不够了,承建企业“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勒紧裤腰带垫资干。工程干完了,又以种种借口不结算、推迟审计,一拖就是三五年,甚至成十年不清垫资款的也不是少数。
“垫资工程”给建筑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使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难以正常运转。宝鸡有家建筑企业,流动资金只有1000多万元,而在青海省承揽的一个大楼工程就投进去2000多万,因业主没钱工程现在还撂着。由于“垫资工程”需要过多资金,在银行又贷不到款,建筑企业只好把职工工资、养老保险、医疗费挤掉,致使不少建筑职工医疗进不了统筹,退休职工手续办不成。现在的建筑企业,拖欠职工三五个月工资成了常事,有的拖欠达十多个月。为此多次出现集体到省市上访,使建筑业成为不安定因素较多的行业之一。难怪不少建筑职工惊呼:“垫资工程简直是一个‘黑洞’,是建筑企业的一个‘陷阱’!”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