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趣闻
□文/文岭
我国历史上一些皇帝曾大力提倡植树,作为政绩载入史册。
秦始皇焚书坑儒,但种树之书不烧,可见他认识树木的作用。后来秦始皇东临泰山,专下令“无伐草木”,不准砍伐森林,并要求人们在街道路旁都种上树木,一为护路,二为蔽荫遮凉。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很注意植树造林,把植树写进了法律,甚至连树的品种数量都有具体规定:“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棵……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
穷奢极侈的隋炀帝,在历史上是一个名声不好的皇帝,但就植树来说,他倒是个有识之士。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广济渠,并采纳了大臣虞世基在河堤江岸广栽垂柳的建议,诏令民间种树植柳,每种活一棵,就赏细绢一匹。于是百姓争相种树,不久,黄淮两岸绿柳成荫,创造了赏心悦目的佳境。
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也是一个绿化的积极倡导者。公元962年,他下令军队沿黄河、汴、清各河流域的州县百姓,除种桑枣外,每户必须再种柳树及“随处土地所宜之木”,并根据户力高低分为五等:一等户50株,二等户40株,三等户30株,四等户20株,五等户10株,有能力者多种不限。孤老、残废、女户无丁者可免种。
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植树中形成了许多有趣的习俗。
我国侗族人,有生孩子要植树的习俗,孩子长大,树也成林。青年男女在对歌中,有“侗家代代要种杉,阿哥种杉妹嫁他;青山要有山林配,不种杉树莫成家”的美好歌词。
在坦桑尼亚,谁家生了小孩,就把胎盘埋在家门不远处,然后再在上面种上一棵树,预祝孩子像树一样成长成才。
印尼爪哇岛的政府规定:在举行婚礼前,新郎新娘每人都必须种好五棵树,婚礼后,要在自己种的树前发誓:“要白头到老,像树一样根深蒂固,决不见异思迁。”
日本的神户和大阪规定,凡添置汽车一部,必须同时植树一棵,因为汽车行驶时会产生有毒的气体和噪音,而林木能起到消毒和消音的作用。
日本其他地方还规定,凡新婚夫妇都要在指定的地方种六棵树,写上姓名和婚期,五十年后才能砍伐,并举行“金婚”庆祝仪式。
朝鲜,每年4月6日为植树节,4月10日为植树日。植树3年后,国家按成活率95%的标准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