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保护牌”保护了企业什么
近日,一条新闻在陕西企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咸阳市秦都区将全区内39户重点保护企业的“护身符”全部摘掉。这个决定是当地政府在吸纳多方意见和建议之后作出的。此举赢得有识之士的拍手称赞。
企业为何愿挂“保护牌”
记者在渭南、汉中等地的许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门口都可以看到“某某市重点保护企业”的牌子。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说,在企业还未办好的时候,有一些政府部门就来收各种费用;拉赞助,花一点钱办个这个牌子,就象买一面照妖镜,以后还真没人来了。记者问一位私营企业主办这个牌子需要多少钱?这位企业主踌躇片刻之后说,这说不来,有关系的少花点,没关系的多花点。
记者发现: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对挂保护牌尤其热衷,就像当年许多民营企业为了逃避不必要的“盘剥”而宁愿多掏点钱挂靠在一家国有单位戴个“红帽子”一样。
但是有些受保护的企业并非真的能受到保护,关中某市一颇有规模和效益的企业,就曾办了一个市级重点保护企业的牌子,但在市区修一座广场的时候,仍没有逃过“捐献”40万元雕塑的厄运。而政府此时也有话说:“为你节省了那么多钱,出这一点血就喊痛,我能给你发牌子,也就能收牌子”。
要让企业自己走
为企业挂“保护牌”的举措是地方政府为防止有关部门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而采取的一种行政保护措施,对遏制“三乱”,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提升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的确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加入WTO之后,这种行政保护措施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暴露,它还有可能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借口。
有关人士指出,这种带有明显歧视性的差异性政策,只能受惠于个别几家企业,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并没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也不利于扶持更多的中小企业的成长。相反,不少受保护的企业在这种特殊的保护下,反而会变得脆弱稚嫩,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地下降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摘牌子是竞争日趋公平、社会日趋进步的表现。
本报记者 邰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