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自信与自卑
□文/雷雨
自信与自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也是人生两种相反的处事态度,相对而言,自卑易生,自信却难。
自信的人对一切充满信心,永不言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是自信的人的精神宣言。但自信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一不留神,自信就被看成自大、自傲、自负、自狂、自以为是或自视清高,结果被人误解。而自信的人大都会“胜似闲庭信步”,不怕众口铄金的。
自卑是妄自菲薄,轻视自己。一件可以做好的事情,信心不足,结果事倍功半;一件能够胜任的工作,畏首畏尾,结果失之交臂;一个可能实现的目标,知难而退,结果功亏一篑;一个即将跨越的高度,不再坚持,结果名落孙山,如此等等。自卑如同飞机降落时尾部张开的拖伞,只会反向用力,不会正向加速。
自卑形成的原因五花八门、因人而异——一次意外的挫折,一种生存的困窘,或者命运多舛技不如人才浅学疏身有残疾都可能是自卑的因由。可自卑者忽略了一点,自卑对环境条件的改变毫无作用,反倒是意志的腐蚀剂。其结果会使自信消失怠尽,该作的不敢去作,该学的不敢去学,在一次次地担心害怕中一次次地坐失良机,久而久之,与人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差距越来越大,反而又强化了自卑,以至形成恶性循环。一个人的成才和成功与否,既与其智力因素(能力、方法)有关,也与其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有关,两者互为依存,不能取代,且后者常使前者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和完善。在优秀者与平庸者之间,差异并不限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与自信心、进取心、坚持力、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决定着前进的方向,产生着巨大的动力。无数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失败并不是缘于体力、财力、精力、能力甚至智力的原因,恰恰是精神的萎靡,导致了希望或计划的落实。自卑其实就是精神的软骨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让一名死刑犯躺在床上,蒙住他的眼睛,然后用玻璃在他的手腕上划了一下,接着就听见“滴哒、滴哒”的血流声。尽管手腕并未划破,声音也是摸拟的声音,囚犯最后还是昏死过去。虽然这个实验因人道问题受到指责,但却清楚无误地说明一个道理,精神颓败也是致命的重要因素。
自卑实在是没有道理的事情,既然人是生而平等的,就没有自轻自贱的理由。尤其在物质平等还无法达到的情况下,更不能成为精神的侏儒。一个有自卑情绪的人应该经常提醒自己拒绝自卑:拒绝自卑就是摒弃低三下四,张扬气宇轩昂;拒绝自卑就是摒弃唯唯诺诺,张扬个性独立;拒绝自卑就是摒弃软弱无能,张扬坚韧不拔;拒绝自卑就是摒弃意志消沉,张扬精神抖擞……一句话,自卑的人因缺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精气神而尤其需要“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的无畏气概。
拒绝自卑的过程,必然会在批判、抛弃、抵制一些消极的东西的同时,选择、坚持、发扬另一些积极的东西,从而摆脱加在自己身上的束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亦由此在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中清醒地关照自我,取得更大的驾驭自由度。
克服自卑说到底就是增强自信,你不坊为自己设计一个目标,同时设计出几条达到目标的通路,然后确定一条适合自己的最佳路线一步一步走下去。这样就能在不断接近目标的同时感受自信带来的喜悦,感觉自身存在的价值。自信的建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同样需要自信的支撑。当然,伴随过程始终的应当是这句话——“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因为它除了斐然的文采,还有着自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