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07月19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职工摄影 职工摄影 愿将热血铸丰碑

当前版:第A4版:北国周末-职工摄影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职工摄影
04

职工摄影

第八十四期编辑:柳影

党员·劳模·服务员

18年前,艾蒿洼村出了名的好媳妇王桂芳,当上了宜君县太安镇敬老院的院长,这在当地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说是当院长,这可是一个苦差使,里里外外就她一个人,既当服务员、炊事员、保管员、出纳员,又照料老人、种粮、种菜、养猪、喂鸡。每天天刚亮,就得起床挑水、做饭。晚上,看着每个老人都睡了自己才休息。

王桂芳到敬老院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当时丈夫患骨髓炎做了大手术,行动不便,王桂芳成了家里唯一的强劳动力,三个孩子正在小学读书,正需要母亲抚养。一向刚强的王桂芳在丈夫的鼓励下忍着泪水,毅然丢下了自己的小家搬进了敬老院。敬老院的工作辛苦而细致。18年敬老院的工作磨练了王桂芳吃苦耐劳的性格,她还学会了理发、剃头、刮胡子。老人们生了重病,王桂芳常常用架子拉到二三里以外的卫生院治疗。病床前一勺勺地为老人们喂药。为了减轻政府负担,改善孤寡老人的生活,她在敬老院周围种了十几亩地。农忙时节,她把自家的牛赶来,帮助耕种收获,就连行动不便的丈夫也常来当“义务工”。敬老院每年还养几头猪,喂几十只鸡,保障了敬老院肉蛋不断。

敬老院先后有27位孤寡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21位老人在这里走到人生的终点。老人们感动地说,“桂芳对待我们真比亲生女儿还要亲”。 本报记者 郭玉军 摄影报道

秦腔大世界 平民小戏台

“每天来这里唱一唱,吼一吼,烦恼窝心事统统一扫光”。业余戏迷们你一言,我一语,道出秦腔自唱自乐的好处。

7月中旬,连续数日气温都在摄氏37度以上,人们苦于无消夏纳凉之佳处。但在西安北城墙下,热浪仿佛不光顾这儿,因为这儿的人心境平和,有道是“心静自然凉”。他们是秦腔、眉户的戏迷们。

来这唱戏的纯系自愿,不论你干何工作,不论年龄大小,不论男女,只要你想唱、爱唱,报上曲名,板子、二胡一响你就尽管唱。水平好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参与。无须化妆,更不要挂衣(穿戏服),参与的群众性、广泛性是这儿的显著特点。参与者既有教师、干部、工程师,更有工人、农民和学生。

“无组织、无纪律,是这儿又一特色”,67岁的市粮食局退休干部刘福民如是说。完全是自娱自乐、没事找事。如果硬要找一个组织者或曰发起人的话,那刘师傅算一个,68岁的安文玉也算一个。戏迷们所唱的内容,从古至今,新旧结合,无所不包,无所不唱,所涉及的人和事,相当宽泛。大伙儿在唱和听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心灵和情感得以撞碰、交流、互动乃至升华、净化。“愁一愁白了头,乐一乐十年少”或许正是这个道理。 王津萍 摄影报道

姚秀兰的演唱蛮见功力

市民的乐园。

小王有病没上过学,却能唱几段秦腔,大伙同样欢迎她称赞她。

17岁的张文丽戏唱得有板有眼。

轮椅上的戏迷。

一招一式极为投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