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07月22日
维权之页
03

生命的奇迹

——子长县洪灾中被因8天的9名矿工脱险纪实

灾难发生在黎明

7月4日凌晨3时15分,子长县城骤降暴雨,并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酿成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离县城不足20里的瓦窑堡镇建设煤矿也成为重灾区。当县领导命令立即停止所有煤矿的生产时,这里已经无法与外界取得任何联系。大自然在那个特定的时间显示了它不可抗拒的威力。

建设煤矿三面环山,沟里的洪水如猛兽般汹涌而下,将井架推倒,将重达几吨的空油罐掀翻,还被水不停的冲撞。3点20分左右,井上的电路被击断,瓢泼大雨倾泻而下。井面上的工作人员听到井下矿工的呐喊,赶忙让他们等一等,上面正想方设法接电。可洪水那个时刻早已失去理性,井上的人们抱着树还随时有被冲走的危险,他们只好拼命地贴着大山的脊梁,任凭电闪雷鸣,风雨狂作,而动弹不得。

早6时许,一股强大的洪流涌进了矿井,在震人发馈的巨响之后,铺天盖地,势不可挡的泥石流填塞了矿井口,9名当班矿工被困,生死不明。

时间,就是生命救援,创造奇迹

灾难发生后,九名矿工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省委书记李建国、代省长贾治邦时刻关注救援工作,多次打电话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全力抢救。

副省长赵德全两次亲临现场,与专家共同商讨营救方案,制定抢险措施。

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王侠、市长张社年、副市长李瑞支也多次亲临现场,指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加快进度,加大力度,全力营救。他们询问每一个环节,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成为救援工作的坚强后盾,副市长梁宏贤连日来坐阵指挥。他和矿工们一起吃的是方便面,睡的是垫子,烈日下,鼻梁、脸部和头顶晒得脱了一层皮。

子长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了抢险领导小组,下设现场抢险、现场保卫、材料供应和现场救护四个组,确保救援工作紧张有序的展开。

以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霍世昌为首的省、市、县有关专家齐聚建设煤矿,将营救方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完善。

所需的各类救援物资从省、市、县源源不断运到了建设煤矿……

公安干警、武警官兵、医护人员及各类工作人员百余人都是全力以赴,一切为救援让路,一切围绕救援开展工作。许多人家里遭了灾,却没有一个人借口离开工作岗位;许多人在潮气湿重的山上露宿多日,感冒、节关痛,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

就是在这种既漫长又短暂,既焦虑紧张又有条不紊、争分夺秒的抢救中,奇迹终于在第八天出现。

当朝阳升起的时候,我们迎来九条生命的复活

7月12日7点20分,又一斗发干的泥浆从井下吊出。随后,当班的救援人员杨应合还未升出井口就大喊:“活着,九个全活着”。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一下子将又劳累了一个夜晚的井场,震荡得除了兴奋便是激动,这时,似乎山也变得亲了,天也变得美了,所有在场人的心情变得晴朗,脸上抑制不住泪水和欢笑,有的年轻人甚至高兴地跳了起来。

杨应合迫不及待地告诉人们,当他们挖到侧巷44米处时,听见泥石里边有人用铁锨敲击,并呐喊“有人吗?救命”。他立即对话,“你们好好等着,我们马上来救你们”。被困矿工接着要水、要方便面,说他们九人都活着,都在一起。

延安市副市长梁宏贤、子长县委书记杨军宪、县长杨继武等领导立即将已布置了无数遍的后续救援,救护工作进行了再安排。

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王侠、市长张社年听到消息,马不停蹄赶到现场。

省、市、县连日来在现场的100多名救援人员包括公安干警、武警战士,大家都怀着异常兴奋的心情急切地盼望最后一班救援工人早一点将那9名矿工送上来。

被困矿工在井下早已被救援人员用黑布蒙上双眼,做好了在矿洞中艰难生活了8天重见天日的一切准备工作。

10点40分,被困200个小时的第一个矿工在救援人员相拥抱下,随着吊罐的慢慢上升露出了井口,全场顿时又紧张又肃穆。人们一拥而上,用双手、用担架迅速将矿工抬到早已准备好的救护车上。警笛鸣号开路。第一名矿工在医护人员、民警的护送下被迅速送往医院。随后,每隔三四分钟,救出一名矿工,以最快的速度于11时15分将其余8名矿工被依次救出并紧急送往医院。

省、市领导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做好救护工作。子长县领导表示,一定要用最好的药品、最好的医护人员,最科学的救治方法,使九名矿工能恢复到最好程度。

据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救援专家霍世昌讲,这次的救援方案是采纳子长县提出的初步方案基础上,从四种方案中选出的一种。即:用小绞车提升,吊罐提泥、井下人工装车和轨道运输。电源、绞车、风机等所有设备都是双保险,确保了争分夺妙。从最初只能下去两名工人到后来一次性下去6名救援人员;工作效率从10分钟提一斗泥缩短为三分钟提一斗泥。连日来,从井口清淤1000多立方米,从井下掏出淤泥500多立方米。

九名矿工被困200小时获救,这在陕西地方小煤矿抢救史上创造了奇迹。

矿工井下的200个小时

被救的9名矿工中,有陈家三兄弟,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陈大娃(陈文强)、陈二娃(陈文东)、陈三娃(陈文柱),其余六人分别是吕能雄、朱国军、刘生斌、高保林、李志有、王志诚。

7月12日,当矿工们被紧急抬往医院途中,看见他们全身又黑又脏,面目全非。可当7月14日记者前往医院时,看到的场景让人兴奋不已:睡在洁净的病床上,身着灰白相间的病服,有白衣天使、医护专家精心守护治理,面色已与常人无两样,心情格外好。他们恢复之快也出人意料,每个人都能够坐起来,能吃拌汤、软面条之条的饭食,虽打着吊针,在医护人员的挽扶下还可以下床走路。每个人思维清晰。话语流畅,缓缓地回答着前来探望的领导、亲朋好友各类关切的话题。

他们说,在井下的八天多时间里,他们一直有时间的概念,因为陈文强和另一位矿工都戴着表。两块表至今还走时准确,只不过陈文强的那块表蒙子碰坏了。

他们说,7月4日凌晨3点多,当他们干完活准备上井时,井上的电全断了。井上人员让他们稍等片刻,上面准备接电。他们根本不知道此时的井上暴雨如注,洪水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涌来。早上6点之前,少量的洪水向下流,刚过了三四分钟,随着一声巨响,巨大的泥石流在风雨的裹挟下倒进了井口。九个人迅速向巷道里跑,人在前边跑,后边是矿车被泥石流拥着在后边紧追。跑了大约十米,远离了矿车,危险暂时躲过,可一清点人数,发现少了矿工朱国军。

大家不约而同赶快返回,发现朱国军一只手被前边的矿车夹住,后边的矿车将他夹在矿车与巷道之间,淤泥已经积到了他的脖子下面。八个人说时迟,那时快,吕能雄跑到工作面上拿来羊镢,铁锨等工具,陈三娃带头用手刨泥,大家挖的挖,拉的拉、刨的刨、拽的拽,终于将面临生命危险的朱国军救了出来。所幸的是,他身体并没受多大伤。

不幸中的万幸鼓起了同伴们的生存的信心。他们又一齐开始刨主井方面的泥石,大约干了两个多小时,毫无进展,休息之后,便放弃了这一计划。随后又刨开了见方半米的风眼,从风眼一个连着一个在矿灯的照射下来到副井。对副井处掉下来的石头进行了三天清理。

随着矿灯电量的逐渐减少,体力的慢慢不支,进展却十分缓慢,这样下去,势必会更危险。于是九个人爬在地上摸黑又回到风眼处(柳树皮),之后静静地躺下,以保存体力。

他们有时想到家中的老母、妻儿,想到面临的险境,不由得流泪。上过初中、在这个群体中文化程度最高的陈二娃说:“男子汉,哭什么,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相信党和政府不会扔下我们不管,活的信心不能倒。”于是大家又互相鼓励,拉一拉高兴的事,甚至吼唱几句,壮壮胆,提提劲。

第六天头上,他们坐在那儿似乎听到响声,躺下贴着地面,机器、工具刨挖的声音清晰可辩,他们知道,救他们的人一直在忙碌,生存的希望在一步步向他们靠近。

第八天,吕能雄硬支撑着身子,拿上铁镐,慢慢爬向洞口方向,试着敲击,便出现了前文与救援人员对话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被困的矿工们说,连日来,他们受到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医务人员的精心照料。没有党、没有政府、没有这么多好人,就没有他们的第二次生命。

遇难呈祥感谢共产党,真情救助铭记人民恩。

奇迹是靠人创造的,创造奇迹的是党,是政府,是人民。人们欣喜地看到奇迹的出现,但这奇迹背后的故事却不会因为时间的消逝而淡化,它其中蕴含着人生真谛将长存于天地之间! ■樊晓霞

背景资料:2002年7月4日凌晨3时15分至9时,子长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降雨量达195.3mm,最大流量为5200立方米/秒,是保证流量2000立方米/秒的2倍多。4日晚6时至次日凌晨8时,该县再降强暴雨,降雨量达122mm。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