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该从哪里打造
□文/晓阳
如果有人问,现在最时尚的词汇是什么?回答肯定是“诚信”。
诚信,该从哪里打造?
诚信为之人德。《说文解字》云:“信,诚也。”有人甚至考证,最古老的“信”字写做“伈”。意思是信从心来,人有心才能叫信。诚信发之于心,显然属于道德的范畴,应该从教育入手,教而化之,推而广之。一位参加世贸组织谈判的官员,曾以发现一个外国小朋友自觉修理公厕抽水马桶为例,大发感慨,认为诚信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还有一位多年从事德育研究的学者主张,首先要提高公众的诚信意识,从公民素质抓起。
他们的意见都对。无论是“下一代”还是“这一代”,确乎都有一个“诚信危机”问题。但是,这个“危机”是“芸芸众生”造成的吗?不是。是“童话故事”造成的吗?不是。是“市场交换”造成的吗?恐怕也不是。什么事情一旦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必然有它深层次的社会动因。假货泛滥也好,假话流行也罢,总有滋生它的温床和环境。市场骗术同官场骗术相比,后者为害更甚;平头百姓说假话与大众媒体说假话相较,后者影响更坏。固然,对经济、金融生活中那些弄虚作假、背弃合同等不诚不信现象要大力匡正,对社会生活中有违于诚信德行的言行要努力矫正,但是,对媒体中、对官场里有违诚信的情况,又该怎样解决和治理泥?
比如媒体。媒体者,社会公器也。媒体对社会舆论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制导作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求是是宣传的真谛。那么,我们一些媒体的“诚信”度又如何呢?那些充斥版面的有钱就能登的广告,那些连篇累牍的有权就能发的讲话,真实性究竟怎样?价值究竟多大?人们心中都清楚得很。还有那些对灾难事件的无端封杀,对腐败案件的有意遮掩,对假典型的鼓吹,对假政绩的渲染,对豆腐渣工程的颂扬,能用“诚信”来观照一番吗?想一想吧,重庆綦江虹桥落成时曾被某家大报吹嘘为“世纪性建筑”;成克杰倒台前曾被某家大台宣传为“东方之子”。这些报道,“诚”在哪里?“信”又在何方?它们所造成的危害,恐怕不低于任何一件假冒伪劣商品。如果广播上、电视上、报纸上的假话连篇,能指望公众“诚信”起来吗?
比如官场。官者,国家栋梁也。总书记曾有一句形象比喻:“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官风影响民风,官德决定公德。对诚信亦作如是观。在一些官场中,浮夸盛行,造假有术。一是自己吹自己。假数字,假汇报,“形象”工程,“马路”项目,玩起来得心应手,吹起来无边无际。植树造林,只见“数目”不见林;生产产值,只见“生产”不见值。又是经济“翻几番”,又是年年“上台阶”,结果呢,干部官职倒是“升”上去了,群众生活反而掉下来了。一边吹嘘“莺歌燕舞”,一边却是“民怨沸腾”,这种反差醒目得很,只不过人们看破不愿说破罢了。二是下级吹上级,巴结逢迎,溜须拍马,媚上邀宠,把吹吹拍拍的庸俗作风当成做官之道,奉趋之术。领导偶尔到下边看看,就被夸饰为极大的关怀,极大的鼓舞;领导随便讲几句,就被拔高为重要指示,并表示坚决贯彻落实;领导走几步路,出几滴汗,就被赞叹为不辞劳苦,冒着酷暑,身先士卒,甚至领导到名胜景点随意游乐,也被称道为下基层考察而大加夸赞。吹自己,言不由“实”;吹上级,言不由衷。无论是“吹自己”还是“吹上级”,都透露着极端的虚伪和自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员们倘若诚信如斯,又怎样能“感召”民众诚而信之呢?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意思是说乡里言行不符、伪善欺世的人,是道德的败坏者。由是观之,媒体上、官场里的欺骗行为。岂止是“德之贼”,简直是民之贼,国之贼!王安石诗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一个民主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一个法制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一个文明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民无信不立,国无信自颓,殷鉴不远,并非危言耸听。
打造诚信,从哪里开始?答曰:从媒体,从官场。
至少,我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