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吉尼斯为哪般?
文/老言
最近,关于“吃”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新闻不断出现。继去年某市做出了万斤大蛋糕,让几万市民分食而上了吉尼斯纪录之后,接着又出现了万斤大月饼的吉尼斯新纪录;不久前苏北某县别出心裁地做出了个8000斤重的大肉圆。据报载这个县的百万人员欢欣鼓舞地庆祝大肉圆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还有“气魄”更大的是深圳下沙村耗资200万元,摆宴3800席,宴请来自世界各地6万多位客商的所谓“大盆菜”盛宴,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引自2月25日扬子晚报)。
把“吃”的玩意变着法子往吉尼斯里挤到底为哪般?据热衷此道的主办者说好处有三条:一是可以弘扬祖国的饮食文化;二是可以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三是有利于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大发展。对此三点“高论”,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本文列举的那些已经载入吉尼斯纪录的大蛋糕、大月饼、大肉圆、大盆菜,其共同特点是一个“大”字。厨艺就是把小蛋糕做成大蛋糕;把小月饼做成大月饼;把小肉圆做成大肉圆;把小菜盆改成大菜盆。如果说由小变大就可以弘扬祖国饮食文化的话,那么万斤大蛋糕、月饼、8000斤大肉圆以及惊人的大盆菜再扩大一倍乃至若干倍,不就更加可以弘扬祖国的饮食文化了吗?至于把吃的玩意弄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也是没有道理的。那些已经上了吉尼斯的无外乎是万人分食,“免费午餐”,说到底是公款吃喝,是暴殄天物。中国人的山吃海喝和公款吃喝的“知名度”还小吗?那些“吃坏了党风吃伤了胃”的饕餮者还少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人作过一个保守的统计,全国每年公款吃喝支出高达1000亿元以上,如此惊人的公款吃喝费用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其实这倒名副其实地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说吃的玩意上吉尼斯纪录有利于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是自欺欺人的。凡有作为的中外客商都是务实的,他们最反对形式主义,最讨厌各种“花架子”,有些地方以为靠吃喝招待就可以留住客商,结果把客商吓跑了的事例已经不少。大多数客商认为一个吃喝玩乐盛行的地方,其投资环境不会好到哪里去。
中国人原本就有会吃、爱吃的传统,正如有人总结的那样,有翅膀的除了飞机,有腿的除了桌凳都可以开发成菜。如果让“吃”上吉尼斯这股风再刮下去,说不定有一天会把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做大做奇而申报吉尼斯纪录,那岂不是要让吉尼斯世界纪录大暴棚了吗?笔者认为此风当刹!
热衷于搞“吃”上吉尼斯的人,总是以办大事,促进地方经济大发展为理由。其真实动机是为了一鸣惊人,制造轰动效应,目的是为了个人的“政绩”,是浮躁的虚荣心作怪。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不能只凭表面的东西判断一个干部做了多少事,出了多少成绩,要让那些贪大求奢、虚报浮夸、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者无机可乘,无便宜可占。只有这样才能在干部队伍中形成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好作风、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