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优秀技工也是人才
近来《陕西工人报》的“走近技工”的系列报道得到广大工人的关注,笔者作为贵报的忠实读者,每篇必谈,尤其是《中国制造 谁来制造》的言论对目前技工短缺现象了解得如此透彻、分析之如此精辟,令人感慨。的确,目前在企业里,尤其在一些老企业里,技术工人的劳动成果没有得到确认,在工资、奖金等待遇方面,打着深化分配的机制招牌,千方百计把他们的待遇同那些操作工划分开来,我可以大胆地说,一个生产岗位的普通操作工(即熟练工)有二、三个月的培训就可上岗,独立操作,而一个熟练的技术工种工人要五、六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胜任工作,过去的八级工资制中技术工人与操作工相差几级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以经济效益来衡量人的贡献,所谓产量好的车间工人的待遇就高,二线车间里配合一线车间(机修、电工等均被称为二线人员),他们的待遇就相对比较低,这岂不是不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吗?
笔者是一个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人技师,深感目前企业里高级技工的严重缺乏,在我们的企业里,三千多人的公司只剩四、五个工人技师在岗,企业在前两年曾提出要开展技师的评聘工作,但时至今日,如泥牛入海渺无消息。但每年对有文凭的大中专毕业生的职称评定工作则照常进行,在企业里国家给予工人技师的津贴没有真正到位,25元的津贴只发15元,从1989年至今十几年不予变动,在其他方面的特殊照顾根本无从谈起,企业里的分配机制是向一线操作工倾斜、向青年工人倾斜,在今年的工资改革中,青年工人增资最多可达近三百元,而老工人有的只增资几十元,甚至还有的根本没长反而低于过去的工资,企业规定在同一岗位三十年以上为一工资线,所以造成了上述的怪现象。他们可能认为老工人即将退休,而对他们几十年来对企业的贡献视而不见,试想老工人心理如何得以平衡?何况老工人中的高级技术工人、技师的积极性、向心力何以得到发挥。
在任何国家、任何企业,技术工人总是生产的主体队伍。在我国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人的短缺已初现倪端,在许多新建企业里,机器设备装好了,因为没有熟练的技工而犯难。听说今年技工学校招生状况好于往年,说明舆论的导向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再则是社会对技工的需求变化,人们观念的更新,对技术工人社会地位的认同在逐渐转变,在不断提升。
(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