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奉承”
□文/刘谦
中庸之道,是中国哲学的圭臬。中国人在处理人际交往关系上,也讲究中庸之道,最常见最典型的恐怕就是喜欢奉承了。尤其是“公关”已成一门职业的当下,奉承显然已成为一门修炼处世秘功的经典课程。会不会奉承人,奉承人的水平如何,不论你奉承的是领导、前辈,还是名流显贵;亦不论你奉承的是客户、交警,还是自己的老婆、娃娃,自然都会直接地影响到你的生活。
常见的情形是,如果开会,一定要请上级领导来“坐坐台”,不必管此公到来是否对会议有用;一旦坐了,一定要请“指示”,不必管此公“随便讲几句”是否准确,会议结束时,自然还得把此公的随便讲的几句“高度概括为一二三四”,并且要求与会人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如果总结工作,自然必将是“在××的正确领导下”,“在××的亲切关怀下”,如果是布置工作,自然又会是“××长非常关注,非常重视……”一般的情形一定是这样的,似乎已成了定例,成了行规。并且,这般云山雾罩之语多如恒河沙数,常了,久了,大家也已习惯了,一旦没有,缺了,反倒有点见怪了。
前一阵,听一个讲座,得知,不仅中国如斯,外国人更绝。西方人现今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先进的方法是所谓的“白银法则”,核心思想就是“给人们想要的”,并把这种“说人们想听的”“干人们想干的……”,把这种“×人们想×的”此类上升到管理学的高度,认为是对人性的最大关怀和尊重,加以推广。可中国的老祖先却认为,当面奉承这种“面谀”值得警惕。我们的老祖先说:“面谀者不忠”,“谄谀宜惕”,甚至说“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不知是西人错了,还是我们的老祖先错了,不知为何,古今中外,说法截然相反。
其实,奉承者和被奉承者有时都是十分清楚的,奉承者说说而已,被奉承者亦是听听了事,都不当真的,没有人拿这种话当回事。奇怪的。只是,这种并不当真的事,在时下,却像F4一样流行,像“韩流”一样汹涌,让人有点心里别别扭扭、但想一下还酸酸的感觉。难道我们真地不会说人话,只会只能说鬼话了吗?
不久前,某地某长“翻把”。“翻把”前后,其众多下属对他的评论就是一例。当年,该长前来上任之时,所到之外,盛况当前,下属们心口相传,说该长年轻,说该长健康,还说该长学历高、口才好、人随和等等,信誓旦旦,其乐融融,不一而足,说者眉色飞舞,听者喜上眉梢。晃若一梦间,该长不知因何,东窗事发,情形便为之一变。众面谀者又总结其长是:头发黑是染下的,年龄轻是改下的,金钱多是送下的,官位高是跑下的,学历文凭是要下的,身边的女子是占人家的……众口一辞,黑白莫辨。难道这些义正言辞的话,说这些话的人根本忘记了自己过去说的话了吗?还是先贤说得好:奉承者当诫,被奉承者当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