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大熊猫的故乡
□文/辛心
从成都或乐山出发,沿着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灵关大道,溯青衣江直上,行程200余公里,不到一天,便可到达被称为“熊猫故乡”的四川省宝兴县。这里高山环抱沟河,森林掩映清流,飞瀑成帘,箭竹茂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天然的乐园。
宝兴虽然历来消息闭塞,鲜为人知,但早在1869年,法国传教士、生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就以传教为名,选准宝兴这块迷人的宝地进行生物学生态研究,在盐井乡邓池沟建起了具有浓郁异国风味的天主教堂。在这里,他发现了被称为古冰川时期“活化石”的大熊猫,并把它制成标本带到国外展出,举世皆惊,在全世界生物界引起强烈轰动。戴维带出的标本藏于巴黎国家博物馆,并由该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研究确认后,定名为“大猫熊”。1942年,在重庆的一次生物展览会上,用中英两种文字写成标牌,英文写法是从左到右,中文是从右到左,故国人将“猫熊”念成了“熊猫”,从此“大熊猫”的现代名词就这样诞生了。
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狩猎者和探险家都想把中国的活体大熊猫带走,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
美国人威廉·哈克纳斯是一名动物学者和探险家。他在研究中倍感兴趣的是中国大熊猫。他于1936年春夏来到上海,但因病去世。消息传到美国,他的妻子露丝女士十分悲痛,她决心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奔赴熊猫产区。在川西北宝兴,露丝得到了藏族猎手昆丁的帮助,第四天便在海拔3500米的深山箭竹丛中找到一只才几个月的幼仔大熊猫,趁熊猫妈妈未归抱回了驻地。昆丁和母亲帮助露丝喂养一个星期,便由昆丁护送露丝出宝兴,坐飞机直达上海,给熊猫取名“苏伶”。在驻沪美国人的帮助下,露丝仅以两美元的“贿赂”上了美轮“麦金莱总统号”,海关登记证上写着“随身携带哈巴狗一条”混出上海。1936年圣诞节前夕,“苏伶”到达旧金山,纽约探险家俱乐部专为“苏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1937年,“苏伶”被送到芝加哥布洛克菲尔德动物国展出,成千上万的芝加哥市民排队观赏。
新中国成立以来,宝兴县已为国家提供大熊猫113只,其中14只作为国礼远度重洋,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友好的象征,分别赠送朝鲜、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德、墨西哥等国家。1984年参加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和第11届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是熊猫“永永”和“盼盼”,福州动物园走红的“杂技演员”“巴斯”,中日合拍的故事片《熊猫的故事》中的明星“盼盼”和“安安”,上海动物园的“娇娇”以及1990年轰动狮城的“安安”和“兴兴”都出自宝兴。
1979年,国家在宝兴东河建起占地4万公顷的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区内设立了标本陈列室、医疗抢救室、动物育婴室、动物饲养场以及占地32亩的半野生式大熊猫观赏工程,游人可饱览大熊猫的野外风姿。1983年以,来,大熊猫的主食高山冷箭竹开花枯死,大熊猫面临大劫难,全县人民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让大熊猫顺利渡过了饥荒。以大熊猫为主的367种珍稀动物安居被称为“动植物天堂”的宝兴,时刻恭候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四川旅游部门于1993年开辟了一条国际旅游专线——以宝兴县蜂桶寨保护区为轴心,以熊猫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熊猫故乡游”,受到国内广大游客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