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山区,有这样一位怪人,他养家畜、跑运输、办工厂,省吃俭用、呕心沥血,历时20余年,终于成了令人羡慕、富甲一方的百万富翁,然而,就在此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亲友世人无法理解的惊人选择。请看——
“另类富翁”助学捐款200万
口述/李云广 □文图/张正直
近日,记者在一次朋友聚会时听到:临沂有个叫李云广的富翁,把自己20余年所有的存款全部捐献给了学校用来助学,并且这个人很特别,不喜欢人家报道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钱白送呢?带着疑问,记者费尽周折,终于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另类富翁。下面是他的深情自述。
家境贫寒,使我饱尝了求学的艰辛
我叫李云广,今年49岁,是私营企业临沂环保炉具厂的厂长。家中共有4口人,妻子是家庭妇女,女儿当教师,儿子正在上大学。
我出生在临沂城西的古城村,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在家中最大,身后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小弟弟未成年夭折,父亲常年有病,家里的主要劳力便是母亲。那时候,我们家里很穷,全家人挤在两间破草房里,每到阴天下雨,房顶上便漏水,屋里的地面几乎没有一块是干的。家里所有的家当便是两张床,连吃饭用的桌子、板凳都是用石头来充当的。
我7岁那年,母亲把我送进了本村小学,由于家里穷,孩子们都不叫我的名字,而叫我穷种。我一日三餐全靠烂地瓜子和野菜充饥,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足,我瘦得皮包着骨头,指甲凹得能盛水。
有一年春天一个下午,我放学后回到家中,肚子已经饿得贴在了脊梁上,我已经两顿没吃饭了。只见父亲躺在床上,母亲在一边垂泪,原来家中一点粮食也没有了。于是,我来到村子西边的一颗榆树下。此时,满树鹅黄色的榆钱长得正肥,我急忙脱掉鞋子,迅速爬上去,一大把一大把地放到嘴里,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正当我嚼得正香,忽听到远处母亲在喊我,我连忙抱住树干往下滑,由于太匆忙,肚子被树下一根尖利的芦苇捅了一个洞,白森森的肉花翻着,鲜血正汩汩地往外涌。正在赶来的母亲吓坏了,连忙背起我向医生家跑。经医生检查,那根芦苇扎进了我肚子一寸多深,差一点将我的肠子扎断了。
然而,这还不是我最愁的,我最愁的便是生病。那时我经常生病,家里没钱抓药,便只能忍着,有时疼得在地上翻轱轳。就在这艰苦的环境下,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那时候,我最大的希望便是能考上大学,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交给家乡贫困的孩子们。然而,残酷的命运真会捉弄人,两次大学推荐,我都因身体方面的原因而落选。记得最后一次体检,当我拿着那张说明我高血压的体检证明时不能自抑,这分明是一张对我上大学宣判“死刑”的判决书呀。我想起这么多年父母亲含辛茹苦供我念书的情景,想起了年仅七岁为供我上学而到河边拔猪草被淹死的小弟弟,想起了至今没能上过一天学堂的妹妹,想到了乡邻亲友对我的期待……刹那间,我百感交集、泪如雨下,仰天长叹:“苍天呀,你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
就这样,我走出了五彩缤纷的大学梦,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苦心经营,苦行僧心中有个梦
1972年5月,经人介绍,我来到了邻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这里非常贫穷,因交不起几角钱的学费和本子费而中途辍学的学生很多,有时候一个学期下来,班里就少四五名学生。其中,最令我痛心的是当时我们班里一个叫小亮的孩子,头脑特别聪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后因家庭贫困也辍学了。当我到他家家访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小亮的父亲干活还没回来,病重的母亲饿得昏过去了,二岁的小弟弟还在母亲怀里不住地啼哭。12岁的小亮正挑着一担水蹒跚着走来。见此情景,我强忍住泪水,把身上仅有的2元钱掏出来,让小亮给母亲请医生。这一幕发生在1977年,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这一幕对我的打击很大,联想起自己上学的艰难,我心里很不是滋味。1980年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地,我便萌生了辞职经商挣大钱,专门救助那些失学孩子的念头。
1984年,我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劝阻,怀揣着那个梦想正式辞职经商。一开始,我搞母猪繁育,由于缺乏经验,养的小猪死了个净光。为了探索养猪的经验,我蹲在猪圈里,一蹲便是三天三夜,观察母猪的生产、生活习惯,那臭哄哄的猪粪味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受的。后来,在农科所的帮助下,我养猪获得成功,第一年便获利4000元。我一分钱也没舍得花,买了辆12马力的拖拉机和弟弟搞起了运输,当年便获利1.2万元。1987年,我经过多方面的考察、论证,建成了临沂市首家环保节煤灶厂。在此基础上,我又将节煤技术应用到采暖炉、茶水炉上,开发出了一系列新产品,生意越做越红火,我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
腰包鼓了,但我从来没舍得过乱花一分钱,一日三餐以素菜为主,至今还穿着四、五年前补丁摞补丁的衬衣,全家人仍住在不足60平方米的房子里。许多人都说我是苦行僧、守财奴,但我知道,这些钱都是我的血汗钱,甚至可以说是我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
1988年冬,为了打开市场,我背着一捆煎饼,只身一人来到沈阳推销产品。到达沈阳时,天已全黑,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招待所一问,每晚20元钱。没舍得住。我顺着大街转来转去,买了包榨菜,就着煎饼吃。沈阳的隆冬,天气异常寒冷,最后实在熬不住了,我便找了家录像厅,以5元的价格在录像厅度过了一夜。
最令我心惊肉跳的是去云南送货的事了。1995年春,云南省某市一所中学订购了5台环保节煤茶炉。我们开车送货经过三天三夜的行驶,到达云南省境内。这里的地形极为复杂,到处是起伏连绵的群山,沟壑纵横,公路狭窄又坎坷不平。当汽车转到一座山顶的拐弯处时,迎面走来了两个妇女。由于司机又困又乏,反应迟钝,眼看就要撞上了。这时,司机才猛然醒悟过来。“——吱———”,随着一声刺耳的刹车声,由于惯性的作用,汽车像脱缰的野马向路边的悬崖冲去。“哗啦”一声,汽车挡风玻璃顿时成了碎片向我砸来。我痛苦地闭上了眼,脑子一阵空白。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才发现是老天爷救了我们。由于我们的车斗大,被路边的一块巨石和一颗大树卡住了。这时,汽车的前轱辘还伸在半空中旋转,下面便是云雾缭绕的万丈悬崖。
由于过度地操劳,我的身体每况愈下,199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当我正和工人师傅们商量着怎么改造炉灶的功能时,突然昏倒在地。后经医生诊断,为心肌炎。通过4个多小时的抢救,我才从昏迷中醒了过来,当医生要给我用数千元一针的进口药时,我拒绝了,妻子不解地握着我的手,流着泪说:“孩子他爸,你天天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辛辛苦苦挣那么多钱干啥?”女儿和儿子也在旁边懂事地劝我:“爸爸,你不要这么辛苦为我们挣钱了,我们长大后,用自己的手养活自己。”听了儿女们的话后,我心里倍感欣慰,我抚摸着儿女们头郑重地告诉他们:“你爸爸要圆一个埋在心里20多年的梦呀!”
捐款200万,我成了世人眼中的另类富翁
随着资金的积累,我决定要对20年前的梦想付诸行动了。一开始我准备捐款希望工程,后来在一份国家权威部门的报告中看到,每年我国新招的大学生中贫困生占20%,特困生占10.5%以上,一些贫困的大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特别是从报纸上看到某省一农民夫妇因儿子考入大学后愁得双双喝药自尽的消息后,我心情极为沉重。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借鉴希望工程的经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搞一个“人才工程”,专门救助那些贫困的大学生。
当我将这个计划提出来时,妻子儿女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为之奋斗了近20年的梦想就是助学。妻子表示理解,儿女们更是坚决支持。当时在临沂师专上学的女儿还积极建议我将这个助学项目设在她们学校。通过调查,我得知该校数千名学生大多来自全市九县三区的农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特困生,他们一年四季没有替换的衣服,吃饭仅靠煎饼和咸菜充饥。于是,我决定把厂里盈余20万元资金拿出来,捐献给师专,设立专项基金,帮助那些贫困的大学生。后来,我发现这些钱太少,每年仅够资助40名大学生,根本解决不了大问题。于是,我说服妻子,怀揣着16本存折,骑着自行车去银行,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将家中积攒多年的存款80万元本息取出来,充实到了基金里。此时我家中的存折上仅剩下48.80元钱,厂里的流动资金也不足7000元。
2001年5月11日,当我得知临沂师专要改成大学时,我再次决定,将一年来的销售收入刨去工人的工资、奖金外,盈余的100万元再次无偿地捐献给师专。此时,以我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已达到200万元。
2002年3月5日,我应邀到聊城技工学校演讲,当得知这个学校也有很多特困生时,便决定伸出援助之手。可此时,我家里、厂里除了工人的工资外,实在没有盈余的钱了。于是,我一咬牙,将价值10万元的节煤炉捐献给这所学校,所得款项全部用来资助特困生。
此外,我还向沂水县王家庄子中学、临沂三中等学校累计捐款近20万元。至此,我的助学捐款已达到了230余万元。
我为之奋斗了20年的梦想终于得到了实现。但我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成了亲友眼中的怪人、神经病,成了世人取笑的傻子,和我并肩奋斗了十几年的弟弟因承受不住这个打击,另立炉灶。临走时不无伤感地说:“哥,你的身体治好了,但脑子却坏了,怎么能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平白无故地送给人家呢?”跟随了我十多年的技术员、业务员,因不理解我的这种做法而辞职。还有我那辛苦了一辈子、年近古稀的父母亲还误以为我真的得了神经病,为我担惊受怕,反复劝说我到医院检查。有几位亲友向我借了5万元钱,却不再还我,每次催款,他们总嘲讽地说:“你有那么多钱捐出去,我们借点钱算什么?”远在外地工作的表妹打电话问我:“表哥,你真的捐了那么多钱?怪不得我们单位领导问你是不是吃了兴奋剂。”更令人难堪的是,每当我走到大街上,许多认识我的人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还有许多不认识我的人,专门跑到工厂看我长得是啥模样。
但所有这些打击,都不能阻止我助学的脚步。今年8月,我投巨资买到的专利产品平面波浪炉排,已投入批量生产,经济效益相当不错,这无疑为我助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我已向自己立下了军令状,利用5至10年的时间,向社会助学捐款1000万元。
听完李云广的叙说,记者已是泪流满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李云广却不随波逐流,他将有限的金钱化作无限的爱心,在莘莘学子们的心田里,播下了爱的种子。我相信,有一天这些种子必将开花结果,长成人生道德的广袤森林。
(未经作者同意,拒绝任何报刊、网站转载)
图为李云广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