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腐败”逼近政坛
□文/严羽
当前,官员腐败现象可谓五花八门,“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在这些腐败中,还有一种新的腐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还在蔓延,这就是“文凭腐败”。据某市对全市540多名科级干部的档案进行的一次全面审查,结果发现,共有82人(次)谎报年龄、62人(次)谎报工龄、54人(次)的学历文凭不真实。“年龄越报越小,工龄越报越早,学历越报越高”的极不正常现象再次向政坛敲响了警钟。今年3月,在京出席的“两会”的政协委员们大声疾呼,“整治学术腐败,重塑学界圣洁”,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攻硕”“攻博”——官场“另类风景”
近年来,从政的干部们有不少突然变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戴起了“硕士”“博士”的桂冠;还有一些干部也变得刻苦起来,不遗余力地攻读学位,且这股风愈刮愈烈,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级级都有。有些干部不但登上令人目眩的名牌大学的高学位,还远渡重洋,抱回了一顶“洋博”帽。就是小小的科级干部也不甘落后,通过各种途径——党校、干校、电大、职大,自考或者函授,取得一顶“本科”或“研究生”的头衔。其人数之众、范围之广,已成为政坛上的一道“另类风景”。那么,官员们为什么对“学术”情有独钟,对“文凭”乐此不疲呢?
升官晋级要文凭。如今干部提拔坚持“四化”方针,“知识化”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而知识化的具体体现,便是文凭。现在聘用、提拔干部对文凭十分考究,年轻干部要想升官,先要挣个文凭作“拐杖”。在这种“惟文凭是举”的用人机制下,干部们全力考文凭便在情理之中了。湖北省荆门市“三陪女”陈丽,巴结上了市长焦俊贤,在焦俊贤的努力下,陈丽被提拔为荆门掇刀开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在陈丽的档案上赫然写着“正科级干部、中共正式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原来,在当官的手里,“学历”竟来得如此容易。
公款“买单”作后盾。干部学历越来越高,文凭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其中的“奥秘”也很简单,就是花公家钱买个文凭,在自己管辖的“一亩三分地”里,是“天经地义”的事。据对科级以上干部的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除了刚出校门的原始文凭外),重新“进修”或“学习”取得了“更高层次”文凭的,自己掏钱去学习的简直是微乎其微,绝大多数是公款“买单”。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名目繁多的以各级干部为主要对象的培训班、补习班、函授班乃至研究生班,一时如雨后春笋。公款为干部交学费,高校为干部发文凭,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种“奇观”。《南京日报》披露南京吴良材眼镜公司原副总经理朱克珍大肆收贿的罪行时说:“1997年,只有初中文化的朱克珍突发奇想,要学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主管部门不同意,朱克珍我行我素,还是报名参加了MBA培训,11000元的高额学费,她大笔一挥,从小金库里走掉了。”干部取文凭公款“买单”,在各级政府官员看来已习以为常,干部个人自费学习反倒成了一件稀罕事。
官场“学者”满天飞。干部们买文凭,一是为升官晋级,二是为附庸风雅。一些政界人物努力把自己装扮成“学者型干部”,每到一处,下车伊始,夸夸其谈,引经据典,其实是张冠李戴,常出现“关公战秦琼”的笑话;有些“高学历”干部,所到之处,“墨宝”遍地,题字作画,其实是胡乱涂鸦,常出现干部前脚倒台,街头巷尾忙着换招牌的现象;有些“高学历”干部,著书立传,写诗填词,自诩儒雅,故作斯文,其实是高价推销,捞取钱财,常出现在位时著作畅销,退位后成捆的书被送往废品收购站的尴尬……官场上,这样的“学者型”干部随处可见。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就有着“北京大学函授毕业证书”和“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证书”两个“高级文凭”,被捕入狱后,自知罪孽深重,跪在地上对办案人员说:“我是书法家,求你们不要杀我,我就留在这里,免费为你们写字,天天写,每天给你们写一幅。”临死他也没忘记闪光的“头衔”。更可笑的是,广西玉林市委原书记李乘龙,临刑前赋诗曰:“钱遮眼睛头脑昏,官迷心窍人沉沦。只因留恋名利地,终究成为犯罪身。功名利禄如粪土,富贵荣华似浮云。如君能出赉赦手,脱胎换骨重卧薪。”临死了还卖弄风骚。这些官员的“学者”风度可算到了极致。
“文凭泡沫”——内含“水分多多”
干部“混文凭”的规模和涉及面有多大,成了一个没人能说得清的谜,但乌纱和学历成正比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央党校一位社会学者对所谓“干部文凭”给予这样的定义:它是一种干部才有便利条件获得的、“合法”但“不合格”的文凭证书;它是目前继续教育中的一种“畸形”现象,和干部权力、利益结合在了一起。归根到底是一种腐败现象。(《新华日报》2002年3月8日)。造成“文凭腐败”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高校门槛太高。高校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块“净土”,一座“圣洁的殿堂”。要进入这座“象牙塔”,不知要奋斗多少年。对莘莘学子来说,高校门槛太高,千军万马挤在“独木桥”上,不少人无缘进入而名落孙山。但是,对干部们来说则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们进入高校是很轻松的事情,获取学历也如探囊取物,不少高校在招收干部入校时是敞开大门的。某些有地位的官员能在哪个学校就读,且不说学校会感觉增光添彩,就是这些干部为学校带来的经济效益,都会使许多大学求之不得。有资料透露,“攻硕”、“攻博”的干部入大学都不需要经过统一考试,一般是经过各校单独命题考试被“单招”的,这些单招的学员又都归属于各个学校为他们专门设立的各种各样的班。干部能如此轻松地取得“高等文凭”,何乐而不为?
考试“枪手”代操刀。文凭作为知识水平的象征,要获得文凭,需要一番艰辛的努力。但是,干部们读学位便大相径庭了。一般高校对干部们学习采取“放羊式”管理。干部们大多公务繁忙,坐不下身子“听课”“研究”,因此上课时来去听便,学校对此也听之任之。一般针对干部的研究生课程班是两年学制,一年授课两次,每次15天左右,即便如此,干部们也很少光顾。毕业考试论文答辩也不可怕,一是监考很松,学校有意识让学生过关,皆大欢喜;二是干部们手下有的是兵,考试、答辩就让“枪手”上阵,老师们“不看僧面看佛面”,也就马马虎虎过关了。
文凭只需花钞票。只要有钞票就可以买到文凭,有些高校把办干部证书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学费高得惊人,但不愁没有生源,因为这些钱都是单位出。到高校就读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干部,往往都是某一个行业的主管或者是大企业家,学校和导师在这一领域都需要他们的支持或者赞助,大家在明里暗里就形成了交易,双方都心照不宣。干部们花了钱,文凭只是唾手可得的事。另外,还有一些干部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到“黑市”买一张假文凭,以给自己脸上贴金。
“权学交易”——亟待“当头棒喝”
中国加入WTO后,许多干部注重知识更新和理论素质的提高,繁忙工作之余不忘给自己“充电”,这是一件大好事,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一些干部通过非正规手段获得了文凭,并在获得文凭中出现了腐败,形成了“权学交易”,这就不能不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了。当前,对“文凭腐败”我们应该“当头棒喝”,坚决刹住这股不正之风。
要刹住这股歪风,首先要对干部的文凭进行一次“打假”。对那些持有假文凭的南郭先生,不仅要在新闻媒体上予以曝光,还要对其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使搞假文凭的干部得不偿失。其次要实行学费自付制,这是遏制“文凭腐败”的重要措施。今后凡是参加文凭学习的官员,一切经费由自己负担。有些干部就是“儿卖父田心不疼”,花单位的钱他们从来不眨眼,但真正要自己掏钱去读文凭他们也会咬牙的。用几万元钱来换文凭,光靠自己的工资,他们就会“三思而后行”。三是提高文凭的“含金量”,这是从源头上治理“文凭腐败”的关键措施。学术问题是十分严谨和科学的,来不得半点掺假掺杂,我们的高校要提高文凭的“含金量”,严格履行入学和考试程序,对考试不过关者不发毕业证书,这样有些官员就会自动放弃这种“追求”了。还有一点需要说及的,组织人事部门在提拔任用干部时,不“惟文凭论”而注重真才实学,不让那些“花拳绣腿”的干部捞到“好处”,这也是治理“文凭腐败”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