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14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 阅读见识与“心灵空间” 讲话 闲读偶拾 墓亦豪华猫狗辈 敬仰一种精神 广告 通告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
04

阅读见识与“心灵空间”

□文/吴疆

一个人要生存,要发展,要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得把自己融于社会之中。这样他就得有自己认识社会、解释社会和交往社会的方式。这些方式的综合,就形成一个人的“人生境界”,这个境界的高低宽窄,也就决定一个人“心灵空间”的大小。当然,“心灵空间”越大,越宽广,遇事不仅选择余地大,而且也就越能容纳,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也就更强。自然应付外界压力的回旋余地就越大,因为它能用多种方式释放、转移、化解外界的压力。

这种人生境界属于一种文化精神,所以“心灵空间”的获得,虽然取决于眼光,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见识。常言“站得高,看得远”,其实并非完全如此。鹰翱翔于万里高空,所见也仅是地上的兔子、老鼠;在金龟子的眼里,也只有那些粪球罢了。明白这个道理,对一些现象也就不觉得奇怪了。像那些虽然也读过几本书,有的还取得一定的学历,终究不甚了了;甚至,做出些悖情理的愚蠢的事。还有些尽管走了不少地方,甚至“周游列国”,然而没有增加一点见识,别说学会一样有用的本领和带回来一件有用的东西!

扩充自己的“心灵空间”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人文精神”的填充,最有效的莫过于阅读。这是因为眼光、见识是由人的经历、学识、文化积淀所决定的。以上,除经历外,其余均属于“人文素养”。经典名著与优秀时文,是“人文素养”的精华。这些读物描摹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了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性,其中包涵着许多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人类的睿智。

中国人从小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知不觉中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自然、生命发展的真谛。这些修养和哲理毫无痕迹地渗入人的心灵,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漂洗、提升人们的志趣。在打好人“精神底子”的同时使“心灵空间”得以充实。

为什么说,看过、看通、看透《红楼梦》的人,的确要比没看过的人高出一截。这是因为看过的人,能从书中了解到一个世纪前中国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风俗、人情,乃至当时的建筑、园林、服饰、器用、饮食、医药……还有哲理宗教、礼仪典制、音乐美术等等,特别是经历了情感的大起大落和在分辨美丑之中,对封建制度的必然没落,民主思想的萌芽都会有较深的认识,这就是见识。读过《唐·吉诃德》,感受到它对“骑士”的辛辣讽刺和嘲笑。没有读过的人是不会有的。如果,再能从名著作者对历史文化、人的灵魂的思考中悟出点甚么,比如说,如果能了解到《唐·吉诃德》这本书曾对当时风靡一时的“骑士文学”有过致命的一击,从而,迫使后者一时间“偃旗息鼓”,那就能以较超然的心态对待当今中国的武侠小说热、武打电影热。如果,能从《阿Q正传》中读出别样的体会,象积淀在国民中那“深重的奴隶意识”,再看看当今充斥于多种媒体的那种帝王热,就会有一种凝重感,因为当年鲁迅先生所忧虑的至今犹在。

阅读得有个性有见识,不是“用他人之眼去看对象”,才能使自己拥有较广阔的“心灵空间”,也就会有了一定的分辨和选择能力和高尚的情趣,就能“读经而不信教”,自觉地抵御那些无聊的读物,也就不会沉浸于那些低档的电视剧和让人眼花缭乱的电脑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了。当然也就不会被随便一个什么样的“歌星”、“影星”或者别的什么“星”什么“大师”弄得神离魄散了。

“心灵空间”是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是,涵养“心灵空间”的“湿地”,是阅读的见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