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18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憩心亭 山祭 辛酸的笑容 初见岳父 二爷 图片新闻 秋的风景 伴娘 名字像糖一样 图片新闻 《新西部》的新思路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北国周末-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憩心亭
04

初见岳父

□文/赵贵秋

在我仅有的两次恋爱经历中,都不是媒人介绍的对象,我始终禀承着农裔子弟有些过时但仍然实用的观念,自己耕种收割的粮食做出来的饭香,嗟来之食能裹腹但不长筋骨的古训。恋爱时,我相信缘分但更崇尚家训。因此我的第一个对象离开家庭后,我也就与她拜拜了。第二个也就是与我相濡以沫十余年的妻子今后仍然会是我的钟爱。

两个我恋爱时的家庭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父母都是教授和医生组成的高知家庭,男方虽学生出身,但上一辈不是“地主”就是方圆几十里的大户人家,属于三四十年代有钱供奉的科班学生;二是有教授头衔仍不富裕,学术著作的观点不少,但没形成思想体系,在学术圈子里有名但离“著名”或人人都知其名还相差甚远。

因为对知识家庭的子女由衷地羡慕,我便追求选择他们的姑娘为妻,有点知识和人合二为一的意思;还有一点是可以成为教授终身的学生,不掏学费就可以学到知识,学到研究学问、做人做事的方法,破了教授关门弟子的习俗。有点农民的狡黠和少投入、多产出的心理。因为农民总是用实用的眼光判断事物下结论。

教授教他的女婿,自然倾其所知,更是“传道、授业”兼“解惑”。比如人们常说的“经验”二字,我的教授岳父就对我说:“经、乃大原则;验、则人生经历,必躬身体察,方能醒道、悟道,成人生之业也。而人与事的经验,就是历史”。这观点既深刻又实用。不过非教授之婿,是聆听不到如此真言的。但初次拜见岳父时他说的那句话让我至今难以释怀。

那天上午,我和教授的女儿一同坐车来到某大学教授楼。行前,我与他的女儿已交往了大半年,知道法学教授还是黄埔军校重庆分校陆军士官生。只不过没有打过仗,临近毕业时被贺龙元帅率领的人民解放军武装解放了。教授那年17岁,“投城”后又害怕打仗子弹找上自己,就步行来到西安找他当时经商的兄长,后又考入北方某大学入历史系就学。文革中没少挨整。进了家门,门对面客厅墙上悬挂一幅明代王梦龙《菜根谭》,“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自足”的大篆,是名家刘自椟亲笔。左手贴墙一字儿一溜书橱。我没有按教授女儿的要求落座,透过玻璃门上贴着“请忽乱动”禁令的书橱,看到心仪已久的王永年先生译著《博尔赫斯小说选》,忍俊不禁心痒难耐抽出来,就沉入“沙之书”的情绪中,门“吱”一声开了。教授夫妇从卧室走出来,我一惊书就贴着身子滑落地面,教授弯腰的瞬间,我还是先他一步从地上拾起了书,却不知是递给他还是送进书橱。双手端着书一副受到惊吓的样子。

正尴尬间,教授的女儿从我手上拿过书转身踅入卧室,教授夫妇沙发落座后,却不让我也落座。开始询问我的简历,对爱好问得特细致。及至过了中午12点,我已经饥肠漉漉,却闻不到厨房有任何声音和香味飘出,就告辞出了家门。

事后,我问教授女儿他父母的看法,她就传过来一句让我大惊的话:这娃等级观念差,却是个有创造力的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