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以科技创新促公路养建
铜川公路局“逼”出出路
本报讯 铜川公路管理局坚持科技创新之路,以“首创”问鼎科技新知,以“合力”造就创新强势,以“体制”奠基创新之本,从而有力促进了公路的养建。
铜川公路局开展科技创新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8年10月,该局承担改建46公里长的210国道宜君特坏路段任务,而宜君的典型软地基和滑坡性地质,国内当时还没有成熟的处理方法。根据专家意见,铜川局选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解决当时迅速涌入的重轴车辆对路面的剪切破坏。但是,旧沥青路面的强度能否利用、如何利用,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和参数选用,以及施工技术问题等等,“逼”得他们逐一地进行研究。《旧沥青路面上水泥混凝土路面修筑技术研究》这一课题的立项就这样形成了。正是由于科技创新的推动,改造后的宜君路段,公路好路率由44%上升到100%,车速由每小时23公里提高到70公里,旧沥青路面上修筑水泥路面每公里节省投资至少在20万元以上。
尝到了创新的甜头后,铜川公路局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相关项目和土工合成材料应用项目两方面全力推进技术研究。每年在安排生产计划时,同时安排科技创新工作,将其做为生产科的责任目标内容之一,进行年终考核,使课题研究、专项科研资金投入从未间断。据统计,仅“九五”期间直接用于科研的投入达50多万元。
历届党政领导班子更是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现任的局领导中,就有5人正在主持或参加着课题研究项目。上行下效,铜川公路局科技创新蔚然成风,参与课题研究获奖的专业技术人员达30余人次。
至今,铜川公路局已开展的项目研究就有20项,10余年间,他们先后和多家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成果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八五”以来,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另有多项获省厅、市和省局科技进步奖。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