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知识严权哪儿绊住了脚
据统计,2002年1—11月,西安市申请专利1000余件,其中职务发明占30%,非职务发明占70%;发明专利20%,实用新型专利70%,外观设计专利10%。在西安市的各种专利中,作为支柱的电子信息产业拥有专利仅700多件,实力较强的通讯类的专利也仅为150件。而同期全省申请专利不足2000件,排名全国18位,全省11万家企业的申请总量还不及“海尔”、“美的”等一个企业集团。
知识产权是世贸组织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全球竞争中,企业面对的最前沿挑战是知识产权工作,特别是专利运筹。我省2002年工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情况表明,在专利竞争意识、研究开发水平、专利技术含量、专利文献利用、专利国际申请等方面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大多数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薄弱,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轻视专利申请,重视科技成果鉴定、评奖和发表论文,大多数企业的专利产品还不是独占市场的主导产品,专利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不够。
在11万家企业中,我省2002年专设专利管理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的仅占10.4%,西安市企事业单位中90%以上未建立专利机构,70%左右的企事业单位尚未申请和拥有专利。这种状况表明,全省企业除小部分建立了完备的专利管理机构外,专利工作水平普遍较低,意识较落后,大多数企业的专利管理事务不多,工作量不够规模,没有此项需要;很大一部分企业尚未将专利管理制度化,使之成为日常管理的一部分。
一项调查统计表明,专利法规定对职务发明人给予奖酬的政策,只在25.5%的企业中得到落实。这种奖酬激励机制严重缺位状况,不仅没有调动起企业科技人员和职工的创新积极性,甚至挫伤了他们发明创造的动机。4/5以上的企业没有与职工签订保护企业专利协议的现状也表明,大多数企业的业务发展对专利依赖性不强。
我省专利2002年还表现出另一种值得关注现象,绝大多数企业申请专利主要作为商业手段,仅停留在保护产品的阶段,很少作为专利研发的战略手段,尚未进入运用专利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阶段;60%的企业把申请实施专利作为占领市场、实现商业价值的重要手段,仅有不足1%的企业拥有阻碍竞争对手研发下游专利的“休眠”专利,这说明我省企业尚未发展到用专利进行市场垄断、设置研发壁垒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超过20%的企业至今仍把申请专利视做荣誉。
总体分析去年我省专利工作滞后的原因,除体制问题外,专利保护不力,对专利机制的漠视无知,经费困难,专利文献利用不够等成为阻碍专利工作的绊脚石。可以预见,这种情况必会严重制约我省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