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五大臣考察欧美
□文/梁牛
1906年2月25日,德国著名汉学家弗朗克在《皇家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格外醒目:“《中国访问团学习外国的国家管理》,已于2月15日离开纽约,向汉堡驶来。”
1904年,在中国国土上爆发了日俄战争。实行立宪政体的日本打败了专制政体的沙皇俄国。这就为国人长期积压的危亡意识和变革要求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当时,驻外大使纷纷奏请朝廷“仿英、德、日本之制,定为立宪之国”。。
1905年,清朝政府决定派遣政府代表团“赴东西洋各国考察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这就是著名的清末的“五大臣出洋”考察。
此次考察,名为政治考察,实则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军事、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礼教习俗,无所不包,考察大臣载泽、戴鸿慈、端方等皆“立宪派”,从他们的考察水准看,也确非等闲之辈。
1905年9月24日,北京正阳门车站冠盖如云。戴、端与另外三位大臣镇国公载泽、兵部侍郎徐世昌、商部右丞绍英已登上火车,整装待发。忽然一声巨响,一颗炸弹在车上爆炸。
第二天,光绪再次召见戴鸿慈、端方等未受伤的考察大臣,询问当时情况,他竟在大臣面前凄然泪下,感叹办事之难。之后,考察团只得调换人马,在袁世凯的周密布置下,兵分两路,分期启程。
戴、端所率一路考察团经日、美、英、法四国后,于1906年3月6日半夜时分进入德国,第二天一早到达德国的首都柏林。
如今在德国一家公司的档案里,一份是当年埃博非尔得市市长的邀请信,两份是考察团的日程安排,再就是一张考察团在车站与德国人在一起的合影照片。
1906年5月12日,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一世在离宫宴请中国考察团。考察团游览离宫时,惊奇地发现,皇家园邸居然对公众开放。在美国,当看到华盛顿故居陈设俭朴,同普通老百姓的家没什么区别时,戴鸿慈发出了感慨。
此次考察团在西方国家参观访问了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甚至公园、动物园。
据故宫档案记载,此次考察单是旅费就花了库银379544两8钱1分,超支了36187两1钱4分5厘7毫7丝。当时中央财政拿不出这笔开支,是由地方政府筹集来的。
清末一向被视作封闭守旧社会,但戴鸿慈在丹麦一家工厂主办的美术馆里看到众多的裸体女像时,没有一点尴尬之态。相反,不仅神色自然,且表现出了对西方艺术尊重的严肃态度。
1906年1月31日,戴鸿慈和端方以及当时的驻美大使梁诚率领代表团参观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参观中,他们除了浏览了图书馆建设,了解了藏书量、图书经费及图书来源之外,甚至还计算出读者递交索书单到拿到书的时间是1分30秒。
3月16日,戴鸿慈等人访问了柏林皇家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对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借阅手续和规则考察甚详。当时博物馆、美术馆事业在西方已颇具规模,收罗广泛,门类齐全。
在波茨坦档案馆有一批德国与中国关系的外交档案,共80多页。档案对1906年中国考察团在德国的考察做了极为详细的记录。
回国后,考察大臣不顾一些顽固守旧人士的反对,毅然奏请立宪。
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宣布预备立宪,从而跨出了中国宪政史上的第一步,跨出了中国国家体制改革的第一步,跨出了制定宪法的第一步。
然而五大臣的立宪奏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攻击,顽固派反立宪的奏折数以十计。
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廷的预备立宪就此夭折。但围绕“立宪”所引发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变革,却再也阻挡不住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大臣出洋考察导引出来的直接结果是开启了国家现代公共文化事业的先河,且延续至今。
当时,清廷责成学部筹办,命各省兴办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动物园。至此,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事业重要内容的图书馆、博物馆、公园正式为国家认可,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管理体系。
1908年,清廷责成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这就是北京图书馆的前身。
在北京西郊,一处原明代所建宫廷庄园,后成为满清贵族的私人园邸,于1906年改为农事试验场,园内附设了一个动物园。1908年正式对外开放,俗称万牲园,这就是后来的北京动物园。
至于博物馆,筹建工作略晚于图书馆和公园。1912年7月,民国教育部于国子监旧址设筹备处,接收大量器皿等文物为最初馆藏。鲁迅则亲自参与规划筹备工作,并将自己珍藏的一些文物运至北京故宫武英殿等处,成立古物陈列所。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馆宣告成立。
我们不应该忘记,在中国的改革历程中,20世纪初也有一批改革者。包括考察大臣,他们也在寻找中国与世界的交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