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二十年的差别
·湛淳·
据一份跟踪了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反映,北京最为集中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至59岁降到调查时期的53至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地区人口平均寿命低了近20岁。
多年来,人们记忆中英年早逝的著名科学家不在少数。最近,年仅38岁原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胡可心又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与其同时期的研究生,早都出国了,一家外资企业以60万年薪聘他,他表示要研制出中国的芯片而婉拒。肝癌晚期,他把诊断书锁进抽屉,照常上班。为了不让同事们发现他经常加班,他专门把窗户封了起来。
我们有的媒体,“带病坚持工作”往往是宣传先进人物的点睛之笔。为知识分子检查身体,也曾经红火于一时,可惜是烧过三把火之后,就差不多是有制度而不化了。我们的领导,心里有一本权属范围之内各类人才的档案,相比之下,对人才的健康档案就不是那么清晰了。负荷重,压力大,应酬多;休息少,体检少,放松少是有些科学家英年早逝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个体生命状态与工作投入的合理比例,在价值定位上过多偏重于工作,科学家对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又缺乏应有的重视,造成了一种评判上的误导,更是值得深究的原因。
著名科学家,人才难得,英年过后再健康生活、扎实钻研二十年,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丰富的经验,巅峰的状态,出成果出奇迹是必然的。无论对谁,尤其是科学家,我们都要提倡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珍惜健康和生命的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坚持完善为知识分子体检制度,培养劳逸结合的工作习惯。任何组织和个人,再不要用生命的透支来支撑工作和学习了,也不要以此为荣而宣扬而鼓噪了。这将是功德无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