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春风化雨夕阳红
——记全省下岗职工创业带头人、下岗女工梁丽莉
“下岗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社会发展得很快,是自己不小心掉队了,因此不能怨天尤人,要从自身找原因”。这是下岗职工梁丽莉刚下岗时对周围同事说的一段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下岗后,她白手起家,创办敬老院,历经艰辛不断壮大,用自己的经历谱写了一曲再就业的创业史。
今年40出头的梁丽莉原是西安建材厂职工,在工作中她认真负责,刻苦学习技术,曾多次被评为厂级先进个人。1996年工厂宣布破产,梁丽莉和大多数人一起加入了下岗职工的行列。但她没有过多的抱怨和不满,在大家仍在下岗的无奈中不知所措之时,她以自己多年在工作中形成的执着,重新审视自己,认识社会。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走访,她发现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我国老龄化时代的来临,许多老人由于儿女工作忙碌而无人照顾,政府所办的敬老院从数量上和规模上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她下决心要筹建一所现代化的敬老院。
万事开头难,一无场地、二无资金,对她这样一个下岗职工来说办敬老院简直是雾里看花。先为了钱,她就借遍了所有亲朋友好友,看尽了人们的脸。但钱还是不够用,她便边开工建设,边筹建设款。为了省钱,她白天黑夜守在工地上,和民工一起搬砖运水泥,就这样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三个月时间,终于在1998年12月,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水泥、暖气,医疗、急救、办公、厨房等于一起,设施齐全的“夕阳红老人之家”就建成了。
敬老院是建起来了,从未干过此行的梁丽莉遇到的又一个难题便是如何管理的问题。于是她虚心请教专家,到省内办得好的敬老院参观取经,并郑重地向社会承诺:让来院的老人安心、让家属放心,让社会宽心。为了搞好服务,她先后制定了系列制度,使敬老院的工作有章可循。来院的老人中80%患有偏瘫、脑血栓后遗症、大小便失禁、四肢不灵等不同疾病;有90%的老人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这些人的吃喝拉撒睡无一不让人操心。面对院里的规章制度,梁丽莉没有豪言壮语,为给员工带头,她天天给卧床不起的老人梅春兰、黄梦勋老人接屎接尿,换被褥、洗身子……春风化雨般的示范和身体力行,在全院员工中形成了爱护老人、真心实意为老人服务的良好风气。到目前为止,全院未发生过一件对老人服务态度不好或服务不周到的事件。由于梁丽莉在敬老爱老上创出了牌子,灞桥区民政局将“夕阳红老人之家”改为灞桥敬老院,成为当地社会力量办敬老院的典范。
据统计,五年来先后有近300名老人住进了灞桥敬老院。随着老人的增多,梁丽莉还接收了农村无依无靠的五保老人和社会孤老13人,先后安置下岗职工20余人、残疾人若干来院工作,在社会上造成良好的影响。她在向社会付出和贡献的同时,各级政府和工会组织也授予了她许多光荣称号。
面对荣誉,梁丽莉没有止步。记者采访时她说,由福利彩票“星光计划”出资18万元进行的二期改造工程即将完工,随之一个建筑总面积2500平方米的新型敬老院将屹立在灞河之滨,她要接收更多的老人来院安度晚年。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