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6月04日
头版
01

青春,伴着钢桥闪光

夜深人静,他的办公室还是灯火通明。为了赶制钢梁施工图纸,熬到深夜一两点才回家成了常事。就是吃饭时,仍是着魔似地满脑子图纸,捞了两口面条又放下饭碗,就爬到桌子上画了起来,妻子常常敲着饭碗提醒:“哎,饭凉了!”

这,就是李军平生活中的一个镜头。熟知他脾性的妻子知道,丈夫肩上的担子千斤重啊!那是1998年,军平所在的中铁宝桥公司一举中标芜湖长江大桥3.4万吨的钢梁制造任务,该任务规模宏大,科技含量极高,被称为我国桥梁史上第四个里程碑的标志性工程。当时年仅33岁的该工程项目技术总负责人李军平,面对数百万个配套钢构件的生产任务,图纸相当于一般长江大桥的3倍。他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天起,就像拧紧的发条,夜以继日地审核图纸,悉心编制钢梁制造规划,和搭档们潜心分解设计方案,编制工艺文件,绘制钢梁制造施工图。有人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在大桥钢梁制造期间,他累计加班3000多个小时,成功地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10余项,创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万元,节约工装费200多万元。芜湖长江大桥大型桁梁在我国首次采用两岸同时架设,中间合龙的施工方式。当主跨312米、断面14×16米的钢梁向中间推进合龙时,专家们惊讶地发现竟然实现了“零误差”!人们在惊汉之余,不由得被中铁宝桥的工程质量所折服,同时也对李军平这位年轻的高级工程师竖起了大拇指。

李军平1989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桥梁工程专业,分配进中铁宝桥钢结构车间后,就一心痴迷于“钢桥王国”里。他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整天泡在生产现场,和工人师傅们一起摸爬滚打。担任车间技术组组长后,各种钢梁钢结构的技术工艺分解、实施,他都要一一过目。1993年,他在一篇科技论文中对门式起重机的生产工艺提出20多条可行性改进意见,采用后一下把工期缩短了三分之一,赢得公司上下和国内同行的关注。

李军平在钢梁科技方面的成功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企业也在实践中发现了李军平。1995年军平被调到公司技术部作为汕头跨海大桥钢梁制造的主要成员,参与了关键技术工艺的科研开发。以后,他又相继负责了多项钢结构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特别是由于在芜湖长江大桥工程中的出色贡献,公司授予他一等功,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他全路火车头奖章,去年以来又先后荣获陕西省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殊誉。李军平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瞄准更高的目标继续攀登。两年前,他就考入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坚持在职学习。当别人推杯换盏之时,他却在捧书夜读;当别人旋转于舞场之际,他却在移动着电脑的鼠标箭头;当别人休闲轻松的时候,他却继续痴迷在钢桥梁制造的点、线、面“王国”。在潜心钻研中,他撰写出10余篇学术研究论文,有多篇先后发表在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中国钢结构协会主办的《钢结构》杂志上。

李军平是只年轻的鹰,他一定会飞得更高!

(吴卫民 杨明洲)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