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6月24日
头版
01

市场经济在镇安派生新型经济关系

企业与农民联营农民靠企业得利

本报讯 镇安县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红栗果业公司等38家企业或租赁土地建基地,或组织农民建立农副产品基地,然后以保护价收购农副产品,实现了企业和农民双增收。据统计,去年该县农民仅从这些企业获得收入人均达450元,企业实现利税平均增长17.5个百分点。

近年来,镇安县从发展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需要出发,从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进行扶持,创办和培育了板栗、黄姜、桑蚕、茶叶、生物资源开发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中,各企业主要通过四种模式加强与农民联营:一是“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农户”模式,企业以种养基地为“第一车间”,扶持农户改善生产条件,从而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二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以订单向农民收购板栗、蚕茧、畜禽等产品。三是“服务组织+农户”或“服务实体+农户”模式,采取外引内联,确定保护价、联营开发等形式,扶持农民发展专项生产并逐步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四是“基地+农户”或“农场+农户”模式,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苏陕制鬃厂是镇安县一个支农技改企业,也是一个较典型的“企业+农户”模式。2001年2月正式投入生产,年生产水煮鬃毛8.2万公斤,企业年销售收入300万元,农户可为企业出售原料和从事初级加工,每公斤获利15元左右;该县结子乡的木元、栗湾等6个村与县红栗公司、皂素厂从2000年开始合作,建立板栗、黄姜基地3.5万亩,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模式,3年来,6个村4600名农民劳动力纯收入达550元,两家企业实现利润1320万元,不仅使企业有了可靠的原材料保证,又使当地农民有了稳定收入。 (毛全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