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用人制度上的高消费让人才望风而逃
有人曾不无调侃地说,这年头缺的是四条腿的蛤蟆,两条腿的人多的是。内弟找工作的经历对这句话做了最好地诠释。同时也折射出在西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一方面缺少人才,另一方面又缺乏人才输入的良性渠道。
内弟是体育学院教育系本科生,学的是热门跆拳道专业。理想不大,到高校教书了却心愿而已。小伙子为人谦恭,算不上特别优秀,但也属于同级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党员、国家二级运动员、三好学生、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种演讲比赛奖、优秀实习生等等一大摞荣誉证书。
从去年12月起,他就踏上了像四处赶集一样的找工作征程。推荐材料做了40多本,每本都是厚厚一沓,的确让一些没有多少实力的同学羡慕一番。只要一听说哪里有招聘会,就马不停蹄去赶场子,结果是到处都人满为患。一个多月下来,小伙子瘦了一圈,疲惫不堪。这期间,我不断鼓励他,“咱没有关系,所以就是自己救自己,如果连你都找不到合适工作,其他一些实力不如你的同学就更别提了。
亲戚朋友也特别着急。托人在西安找了几所高校,结果四处碰壁,人家动辄就是非博士生、研究生免谈。知情人私下建议,这必须得花一大笔钱才能办妥。这条路不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看来行不通。这时候,内弟从同学那里又不断得到信息,某某同学花了一大笔钱进了西安一所中学、大学等等。再加上他自己毛遂自荐到西安高新区一些学校去应聘,管事人倨傲盛气,小伙子的确有些心灰意冷。
今年年初,终于有学校向内弟摇起了橄榄枝。一个是中专学校、另一个是民办高校。谁想去中专学校面试时,同样遭遇冷眼冷面。民办高校他自己又不太满意,那就再等吧。几次打击,内弟对留在西安已经兴趣不大了。
3月初,同样属于不发达地区的合肥一所知名高校对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去面试时,接待他的人非常热情。之后不久,他就和这所高校签了协议。学校还表示,他的往返费用由校方承担。“虽然钱不多,但却体现了对人价值的重视”。内弟感慨地说。
就在这时候,一最初应聘的那所中专学校却开出更高价码。向内弟表示,只要他去,就能分到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房子。然而这种招聘人才上的前倨后恭态度已经让他失去了信心。
近期以来,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启动“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截至6月23日,报名者已达到25885人,远远超过5000名的计划,而西部地区也开出需要多达3万名大学生的指标。然而西部一些地区表现出来的“要人才的地方不要人”甚至提高门槛的现象依然很普遍。我们在为这些自愿服务西部地区的大学生表示欣赏的同时,也不得不为他们担忧: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过后,他们是否还有勇气继续留在西部发光发热,而不是把这段经历作为以后升迁的资本?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报道,中部地区比较落后的安徽省启动向全国招募各类大学生的新计划。这传递了一个信息,与发达地区为邻的安徽省不甘贫困以求发展,并希望通过合理的人才输入、储备计划以求迎头赶上。
有人说,现在别说下岗职工多,知识型劳动力也开始过剩。然而西部地区开出的人才需求数却实实在在印证了一个事实——西部依然缺少大量有所专长的大学生!内弟找工作的经历虽然是个案,但也代表了西安一部分大学生的尴尬境遇:西部既然如此缺少人才,但他们要留在这里却又是如此之难?端着溢满人才的金饭碗却依然过着向外讨饭的日子,这究竟是制度上的挚肘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这种情况值得深思。
(何建超)